这是心羽姐姐第106篇原创文章
《天道》是一部不太容易看懂的电视剧,去深究解读的时候,才能明白里边的一些智慧。接触这部剧是源于一位朋友的推荐,硬是把整部剧都看完了。
再次刷到片段,发现之前宏观看的时候,很多话和剧情并没有看明白,关于孝的那一部分,丁元英已经摆脱了超脱了普通人对孝道的理解,形成了一套异于常人的孝道认知。
在剧中,作为儿子,丁元英关于父亲病危基本处理方式是:
“爸还在病危阶段,先抢救生命。爸的左手还有反应,现在还不能确定是病危的无意识还是植物人的无意识,不到确定是植物人的最后一刻,绝不能放弃。如果过了病危阶段确认是植物人,那就停止交费,我就把氧气管子拔了。”
这其实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两难选择问题”。
丁元英有着自己“反常规认知”的明确看法。还有另外一个片段:
丁元英:医生,那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死?
医生:中国没有安乐死的立法,我回答不了你这个问题。这里是医院,只要病人没有死亡,只要病人的账上还有钱,医生就要继续治疗。
丁元英:我只知道他是我的爹,他还是谁的爹我不知道。
大哥:一进门就打听怎么让咱爸死,那是人话吗?
妹妹:那你说一下你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丁元英: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了。说孝顺在加个美德就更错了。血缘关系本该如此。尽心尽力是标准。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什么东西了。”
丁元英为什么会问“安乐死”的问题,不是害怕出钱,害怕老人受罪,如果真的是植物人,那么生不如死,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丁元英的做法是不被世俗理解的,根本的思维逻辑也不会被认同,因为颠覆认知结构的事情很难用语言说服,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可能丁元英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脑出血的父亲能够被抢救过来,并且在活个五百年。
仅仅凭借周围人的评价和自己面子上过得去的“孝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亲的尊严、体面、意志。丁元英了解自己父亲,他宁愿干脆利落的走,不愿意苟活,更不愿以这样的姿态度过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未来”。
如何尽孝?常人的选择就是能撑多久撑多久,完全不考虑病人在长期受到病痛折磨的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是肉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其实常人的这种做法,一部分的人是做给旁人看的,就像他大哥说的那样,别人怎么看我们?“一进门就打听怎么让咱爸死,那是人话吗?”
丁元英的“孝道”,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孝道”。这种思想的产生与他对社会、对文化的深度有关。他要主动帮父亲拔掉管子,是对父亲真正的尊重,他为此遭受世俗的“千夫所指”。
在《天道》剧中,丁元英的角色是文学虚构的,在现实中不太可能真实存在。但他一系列“突破世俗认知的实话”确实给人反省和启示。
丁元英虽然对事物本质有着犀利的“穿透力”,但同时也是不屑搞“人情世故、家长里短”的人。
丁元英曾说:
“因长期在外,虽然给父母钱,对于父母我很惭愧,也很内疚,我不适应家长里短的生活,父母也适应不了我那种生活,这很矛盾。”
前妻对丁元英的评价: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的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
总之,丁元英太理性了,理性的可怕,最终的结局也是喜欢的女人去世了,但除了这想不到更好的结局了,这样自命不喜欢人情世故的角色,如果最后和喜欢的女人双宿双飞了,就失去了小说原本的基调。
丁元英这个角色说的大部分也都是实话、真话。但不能不考虑人情世故,毕竟大部分人都是世俗中人。
即便是实话、真话,有时候也需要婉转表达,照顾各方心理,因为暖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然,这也是高情商沟通比较受欢迎的原因吧!
也有人说:看过几集电视剧,因为剧情代入感太强了,会丧失自我主观的判断,所以就没再看了。
活成丁元英太累,没有一点人情味,没心没肺的开开心心的过每一天,不好吗?人的一生,难得糊涂,我们也经常说对错重要还是感情重要?很多时候,感情比对错更重要!
不过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小说也只是小说,只有现在活着的你,才是你人生的主角,希望你别活成丁元英,活出真实的自己就好了!
还有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经常锻炼身体,都健健康康的,永远别面临剧中那样的难题!
我是心羽,陪你一起爱好自己,你身边的最温暖的心理疏导师,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