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问题“读书有什么用,或者学习有什么用?”我稍微思考了一下:
一、从学习主体说,要做能够产生复利的事。
1.人学习的通道有很多,耳鼻口舌身,有的是经历体验至深,有的听人讲即可用,甚至有的人靠冥思提升自己,不一定非要是看书获得,但是看书(尤其是基础性或应用性书籍)是成本最低的,也是前几种方法达不到的:实用性经验和基础学科理论,前者的迁移性低,适用边界窄,后者花费时间长要求高。
2.方法很多,要看你有没有一个方向,是不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性原理,或者使命愿景,看书等方法不过是手段。
3.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的解决方式不同:
如果你是初创企业:
探索某个新领域,现在企业又面对非连续性,再学习过去的方法经验肯定作用不大,拿一些大企业(例如阿里)的成功经验武装自己不一定有效果或者只是暂时有效果。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创新的探索,但是创新目前还没有应用性的方法体系,能做的只有从基础学科➕演绎探索(当然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给有禀赋的人做)
如果你的公司并非初创企业:
大中型成熟企业,对创新的要求会低一些,很多时候是业务创新,但是同样面临非连续性,也需要新的探索,需要探索就很难用过去的经验,这里也需要求助于基础学科、思维模型等,不过达到这个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选择听混沌的课、花钱请人赋能,也可以请创新咨询,也可以像华为一样,投入在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你的资源投入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
二、客体角度:1.听、读、研、思、说、写、演这几种方式没有层级之分,看哪一个对主体更有效,更适合某个阶段。
2.天然禀赋不同,适合的方式也不同。
3. 理论方面分为: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向下又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社会科学更多是商业中的,尤其是能讲给企业的,都是比较倾向于应用型的,但是你要探究它的根脉。
很多人的成功,乍一看不知道他为何成功,总结出来的也只是她自己总结的经验,但是不一定可复制:电梯理论+分一个层级,我们现在看到别人表面的应用,包括讲师讲到的方法,其实是可以下沉找到根基的,无论是主流还是分支,要有学科先行的理念思考,有这样的根基,只凭借想象中的思考是不可能的。
技术分为基础和应用技术、具体应用,讲的时候其实只拿具体应用,却没有探索应用技术和基础理论,可迁移性就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