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调整身体
有的人打坐修定的时间很短,就因为疼痛而下座,这对修定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如果你不能坐得久一点,即使你进入禅定了,你也入定时间短,然后你就说你要继续往后修,我是不认可的。
虽然任何姿势都能入定,但以静坐为最稳定,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重要的是让自己全身肌肉放松下来。我们是使用七支坐法,屁股下垫一点东西,尾骨和两膝是一个三角,鼻端与两膝之间再成一个三角,两个三角叠加,就坐得比较稳了。坐的时候,不要满屁股坐,也不要大腿受力,你就几块骨头着力就行,这样坐下来会比较稳。
在禅坐的时候,你的背——肾往上的部分,不能够靠着,如果靠着了,你的经络会挤压、堵塞,那你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不想要的——比如病痛,你一定会得到,这个事情大家要注意。
那你坐下来,坐稳以后,脊椎无需绷得太直,这里没有太过硬的要求,适度最好。什么是适度呢:先往前倾,摸住你的这个背、腰的这个位置,肌肉是绷紧的,上身慢慢往上抬,肌肉感受最放松的时候,就是你坐得最舒服的时候。这个时候,“调身”就基本就调好了。
刚学习打坐的人,可能坐一会,头就往下掉,你可以舌顶上腭,稍稍往上顶一顶,不用太刻意,这样坐的时候头不容易往下掉,如果还是会掉,没关系,你在闭眼之前,眼睛往上看,一般就会坐直了,坐直了以后,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人是一个不老实的动物,有耳会听,有眼会看,关闭一根,耳朵嘛,当你逐渐地去专注于你的所缘的时候,耳朵会渐渐不起作用,声音好像在渐渐离你越来越远。这就是禅修打坐最基础的状态。
如果你在坐的过程当中,感知自己在前后、左右或者绕圈圈似的摇晃,那恭喜你,这叫“清风摇头”。这是你有进入禅定的一种状态以后,你的经络是堵塞的,但因为你的专注,身体自行调节,但是因为调节的力度不够,你就会出现摇晃,不用去管它,如果你下坐了,还感觉身体酸痛或者是哪里不舒服,没关系,你来问我,所有的东西绝对会有最终的解释和解决,我这里不会有任何的含糊,什么放空就好呀,不去专注就好呀,那真痛起来不去注意,怎么可能呢?
当我们禅修的时候,身上出现痛感,正常,是个人都有,我坐了这么多年,还是会有,但是我在坐的时候,因为我专注我的所缘,那身上其他的感知形成了盲区,没有这个觉知在,就不会感到痛,那下座了该痛还是痛,痛的时候,经行走动一下,这个痛感就会慢慢消去。
在佛在住世的时候,第一个他是禅修、禅坐,第二个他是经行乞食,在静与动的转化中,他都能够专注所缘,都能够进入禅定,也就是经行也能够带人进入禅定,当你禅定的时间多了,心对于法尘的观察微细了,你才有办法观察佛法。
5.2 调整呼吸
所有的法,其实你们只要仔细地观察,都离不开呼吸。道教讲得最多的是胎息,就是用肚脐眼呼吸,佛教讲的就比较多的:随息、数息、止息都有,那这个当中就证明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与你息息相关的东西,它就是法,你最离不开的,其实就是呼吸,其他的呢,可有可无,可多可少,都可以,当你不喘气了,那就是大事情来了。所以,禅修是指如何调制、调节你的呼吸。
呼吸的方法有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用胸式呼吸,但是如果你在打坐的时候,想坐得更久或者是要入更深的禅定,就必须要用腹式呼吸。为什么这么说呢?胸式呼吸空气移动的距离只是腹式呼吸的一半,脑缺氧的人修高一点的禅定,如果还是用胸式呼吸,就会憋气、胸闷,而无法修到呼吸细、长的更高禅定。所以要开始慢慢习惯腹式呼吸,长距离的呼吸,也是有益于长时间的禅定。
腹式呼吸,按照经典里面的说法,是肚脐下三指处,按照现在中医的说法是肚脐下三寸,丹田位置,这个时候,一个人坐下来,用腹式呼吸,每吸一口气,肚子变大,如果吸得很饱满,小腹会微微胀起,有一种吃饱饭似的感觉;每呼一口气,肚子是小的。如果感觉不到,可以试试先吸气,然后长叹一口气,叹气的时候肚子变小,再吸气肚子变大,这个时候的呼吸就是腹式呼吸。如果仍然没感觉,可以拿一张硬纸,揉成带尖尖的一团,塞到内裤里,那当你用小肚子呼吸,一吸气,如果有硌着的感觉,这个时候,就说明你的呼吸就能落底了,到下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