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内容非原创
亚马逊(Amazon)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就像苹果、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一样,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目前,亚马逊的市值已经超过4700亿美金。如今的亚马逊,它早已不再是你印象中的“网上百货商店”了,而是一个非常多元化、又开放的平台公司。亚马逊的掌门人杰夫•贝佐斯,可以说是当今最伟大的CEO之一。他的商业洞察及背后的哲学思想,可以和杰克•韦尔奇、乔布斯、巴菲特这样的商业领袖相提并论。
一、Amazon的发展简史
1995年成立。
1997年上市。
1998年宣布要进军书籍之外的行业。
2002年开始探索99美元包邮服务。
2005年正式推出Prime会员服务。
2006年AWS成熟,向外推出并且商业化,同一年推出了协助第三方卖家的FBA服务。
2007发布电子阅读器Kindle,同一年扩充了28个大的商品品类,“万货商店”基本形成雏形。
2009年收购了鞋类电商Zappos,进军相对难标准化的鞋类市场。
2011年开始进军视频和娱乐这种内容行业2014年收购游戏视频公司Twitch。
2015年开始涉足线下餐厅的供应链配送。
2017年收购了Whole Foods超市。
二、Amazon的三大核心业务
1、Prime : 亚马逊的会员服务
如果你每年交给亚马逊99美金的会员费,就可以享受到一系列非常超值的服务。现有用户超过六千万,亚马逊每年在Prime会员费上的收入将近六十亿美金。
2、Market place : 第三方卖家平台
亚马逊的平台上,除了有亚马逊自营的各种商店,所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卖家也可以入驻亚马逊,直接售卖自己的产品。到2016年,亚马逊上面已经有超过200万个第三方商家,每年贡献的销售额占到总销售额的40%,而且预计到2020年会超过总销售额的一半。
3、AWS(Amazon Web Services):亚马逊的云服务。
AWS是2005年成立的,现在一年可以给亚马逊贡献120亿美金的收入。它的主要功能是给大大小小的企业提供企业级的云服务,就像国内的阿里云一样。亚马逊的云服务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云服务供应商。
亚马逊的商业秘密——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是指,一个公司的各个业务模块之间,会有机地相互推动,就像咬合的齿轮一样互相带动。一开始从静止到转动需要花比较大的力气,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一旦转动起来,齿轮就会转得越来越快。这也是亚马逊这家公司真正的秘密。
亚马逊的业务齿轮是怎么转动的呢?
1,99美金的Prime业务,会大幅地提高客户忠诚度。
2,引入Marketplace平台,允许第三方商家来卖产品,使得客户可选择的商品大大增加了。
3,当亚马逊的客户越来越多,也就有更多的第三方商家愿意来亚马逊开店。
4,当亚马逊的客户足够多,销量足够大的时候,亚马逊对上游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大大提高。
5,当亚马逊自营的商品价格越来越便宜,第三方卖家的同类产品是不可能卖得比亚马逊更贵的,这就要求第三方卖家也要控制成本,或者卖一些亚马逊自己不卖的东西。
6,Prime的快速到货服务。
7,当亚马逊每天处理的货物足够多的时候,物流本身的成本也会下降。
最后,任何商家和第三方企业,都可以把自己的整套系统放在AWS上。
商品越多,客户选择就越多;客户选择越多,购买会员服务的就越多;购买会员的越多,大家消费的频次和额度就越多;消费的频次和额度越多,亚马逊对供应商压价就越多;亚马逊压价越多,客户的获利也就越多……这个飞轮不断旋转,也成就了二十年蒸蒸日上的亚马逊帝国。
核心理念1:一切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
飞轮效应的动力源来自“拜客户教”,亚马逊的最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以客户的利益为出发点。
比如允许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的平台上卖货,贝佐斯力排众异,他认为:哪怕这样会暂时影响我们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客户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事实证明,第三方卖家所售卖的商品不仅能极好地补充Amazon自身的销售盲点,也能吸引性价比高的产品入驻平台,这样不仅能让消费者有更多的商品选择,更重要的是让Amazon身边始终有强劲的对手,锻炼自身团队的竞争力,避免膨胀和懈怠。
对客户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给客户提供最低价的商品。Amazon把利润让给消费者,用了商业管理中渗透定价法这个套路,就是以低价进入市场,把价量之秤的砝码,尽量加到量的极致,获得极高的销售和占有率,又导致成本降低,价格接着降的定价方法。渗透价格的缺点,是企业只能获取极低的毛利。但是,也有两个显著优点:首先,低价可以使产品尽快为市场所接受,并借助大批量销售来降低成本,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地位;其次,微利阻止了竞争者的进入,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核心理念2:超级接口化
“超级接口化”也是亚马逊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把自己内部功能化的业务,都转化成对外服务化的业务。亚马逊的FBA业务(Fullfillment By Amazon)就是这样。 FBA提供的核心服务是,让依附于亚马逊生态上的商家,可以将自己的货物寄存在亚马逊的物流中心,从而享受亚马逊遍布全球的物流服务。由此可见,亚马逊不仅是一个零售帝国,还是一个可以输出自己的各种能力,帮助其他玩家打造自己的王国。 亚马逊才是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生态系统。
另外一个“超级接口”的好例子就是亚马逊的云服务AWS。未来的云计算能力会像电力一样普及,而且和现在电力的收费模式一样——客户可以只支付使用费,并且随时可以增加或者减少自己的消费。
超级接口化带来的优势:
1,这种做法能让自己内部的团队以很小的代价去尝试新业务,甚至就像一个创业团队一样——小步快跑,迅速迭代
2,把这些功能性的服务放到外部之后,就意味着这些服务被暴露在市场的竞争之下,所以它们往往能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3,随着用户的增加,亚马逊的云AWS服务格式便成了行业标准,其他企业要进入系统就要被迫标准化。
4,最后一个好处,就又要提到贯穿亚马逊的中心思想——“飞轮效应”了。亚马逊帝国的飞轮效应、拜客户教,超级接口化的公司这三件事相互勾连咬合、彼此推动影响,协同增效。
三、亚马逊的商业思考
一个公司的股票背后,代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是它能产生的自由现金流。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认为:当我们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本质上购买的是它未来的赚钱能力。所以“价值投资”里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家公司的此刻的价值,应该等于它未来能够产生的所有的现金流的价值。
“自由现金流”和利润有什么不同?一个简单的理解方法是, 利润只是自由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你要从利润里刨去维持利润要投入的额外的钱,剩下的才是自由现金流。它很可能是个负数。一个企业长期自由现金流的状况,才决定了它本质上值不值得投资。
不管是电商、平台,还是人工智能,都只是亚马逊的手段,不是目的。 亚马逊的终极野心是:向所有网上的活动“收税”。
我们再来盘点一下亚马逊的几个核心业务:
AWS,FBA,还有最近收购的WholeFood都有这么几个特点:
1、先期投入和固定成本巨大。
2、自己本身就是个大客户,业务诞生,运营期间不仅能够深刻地洞察需求,还能不断迭代自己的技术和服务;
3、非常受益于规模效应,越多的人用,成本也就越低。准入门槛就越高。越难有人与之争锋。
除此之外,亚马逊的其他业务也是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书籍、数码用品、各种百货;
生鲜、杂货、各种生活必需品;
电影、电视剧、各种文娱产品;
儿童托管,AWS云服务。
回想一下Amazon这个标志,从A到Z下面有个小箭头,也就是说它将把你能想到的所有的领域一网打尽。不信吗?作为一个现代人,现在不管你做什么,亚马逊即将用它遍布全球,无限交织与延伸的网络,向你每一个互联网上的行为收钱。
你是消费者?好的,请交给我99美金的会员费;
你是商家?好的,请交给我物流和仓储的服务费;
你是作家或者导演?好的,我们一起来制作好内容,我帮你发行;
你是创业者或者大公司?好的,AWS云服务任意你取用。
所有这些钱,就是我们为亚马逊上的税。
这,就是亚马逊的终极格局!
长线思考
亚马逊CEO贝佐斯的一直坚持的经营理念:长线思考。他把“长线思考”贯彻到了极致,是“长线思考”的真正代言人。有两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
第一件事是,这家公司1997年上市,但直到2011年至2012年左右股价才真正开始腾飞,达到了现在的位置。
第二件事则更为神奇,在亚马逊这二十年的股东信中,每一封股东信的后面,都附上了1997年亚马逊第一封股东信的文稿拷贝。核心内容是“我们要以长期的眼光经营这家公司”。
“长线思考”的关键要素三点:
1、贝佐斯反复说过的: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做的事情,而且10年后也不会变的话,那么它就值得你投入大量的精力。亚马逊在“多、快、好、省”四个维度上一直持续地努力,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哪怕牺牲其他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2、想要有长线的眼光和思考,很重要的是:要经得住短期的波动和诱惑。这里直接的体现就是亚马逊的股价,贝佐斯反复说过两句很经典的话。
第一句是本杰明·格雷厄姆说的“股市从短期来说是投票器,而长期来说是个称重机。”这句话就是说,短期来看,股票价格反映的是市场对一只股票阶段性的情绪反应,看好或不看好,觉得应该逃走还是赌一把。不同人的不同判断就会反映在股价上;但从长期看,决定一只股票的价格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司的分量。好公司的价值自然会高,而差的公司的价值一定会很低。简言之就是做赚钱的企业还是做值钱的企业。
第二句贝佐斯关于股价的话更有意思,他说: “如果你买的股票这个月涨了30%,你不要觉得自己好像聪明了30%似的,因为如果这样,它如果哪天跌了30%,你就得觉得自己蠢了30%了。”
3、作为企业家,你要甘愿很长一段时间被别人误解。 因为如果你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能理解,那么你肯定并没有在创新。
战略的本质:正反皆战略
什么是战略?战略的相反面也必须是一个战略。否则的话,你说的东西就不叫战略。 其本质就是——做出选择。“做出选择”还有一个表达方法: 战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
一个经典的差异化战略的理论,也就是, 当对手领先的时候,如果落后者没有明显的产品上的优势,那么它最好的做法是——直接改变游戏规则。 商业的一个核心的魅力在于“自我观照”,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学习商业中修炼自己。时时提醒自己:
1.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
2.做正确的事,很多时候要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得多。
占优策略:“多快好省”
对于一个创业者,甚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可能都要想想,在给自己的企业,甚至是给自己的人生做规划的时候,你要选择做哪几个字?因为如果你所有事情都想做到,很可能所有事情都做不到。
可是“更多的选择、更便宜的价格、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亚马逊都做到了,它是怎么做到的?
先插入一个博弈论里面的经典概念,叫做“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就在各方竞争的时候,你可能会根据其他竞争对手来设定自己的竞争策略。但如果存在一个,无论其他竞争对手做什么,你的选择都不变的策略,这个策略就叫做“占优策略”即无视其他竞争对手的选择,直接去做。这也就是罗胖讲的中等手牌的情况下,直接摊牌打法,不管别人如何,只专注于用好手里现有的牌,踏踏实实认真出好每一張牌。
贝佐斯有两个关键的洞察:
1,互联网这个颠覆性的技术,可以带来零售店边界的变化;
2,同时具备“多、快、好、省”的占优策略,是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逐渐达成的。
虽然一上来就在每个维度都比其他人好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慢慢扩张,稳扎稳打,最终就能在不同领域里做到“占优策略”,达成统治地位,形成一条极宽的护城河。 只要相信时间的力量。
制造"可选择权"
塔勒布的《黑天鹅》一书中,谈到“可选择权”这个概念,精髓是指: 用一个可以控制下限的成本,去博一个没有上限的回报。
"可选择权"建立在三个认知之上:
1、我们对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是难以预测的。
2、一件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3、面对无法预测的非线性世界,我们应该制造“可选择权”(Optionality),让我们尽可能地暴露在好的“黑天鹅”的事件中。
这个“可选择权”最核心的意义是, 它可能面临的损失是可以承受并且有下限的,但是万一好的“黑天鹅”发生,它带来回报的上限可以非常非常高,甚至是上不封顶的。塔勒布的《黑天鹅》和《反脆弱》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创造这种“可选择性”,然后默默等待“黑天鹅”的到来。
“黑天鹅”理论对亚马逊的经验与发展有什么参考价值呢?
1、能打败亚马逊的公司到底是谁,是很难预测的;
2、公司投入资源做的事情可能产生的回报,是非线性的;
3、应该让自己的公司创造更多的“可选择权”,也就是用可控的风险赌黑天鹅级别的创新。
贝佐斯是怎么给亚马逊这家公司制造“可选择权”的呢?
1、他反复强调说,亚马逊要做一家完全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而不是每天盯着竞争对手干什么。
2、贝佐斯非常鼓励创新和试错。
核心管理思想:反熵(anti-entropy)
“We want to fight entropy.”这是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提到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来源于物理学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熵”指的是一个系统混乱的程度,或者说是无序程度的度量——越无序,熵的值就越大;越有序,熵的值就越小。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事物总是从有序趋向于无序,所以熵的值一定是增加的。这就是“熵增定律”。
任何一个系统,它永远受制于一种命运,那就是无序性,混沌性是它的归属。你看不到它,不一定不存在,它随时可能显化出来。而且最要命的是,它始终不会离开。所有的生命体,所有的组织的最终结局都是熵。
第一次把“熵”这个概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的,是管理学的大师彼得·德鲁克。他说: 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如果你不对这个组织采取任何措施,它就必然会慢慢走向混乱状态。那为了避免混乱,这个采取措施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过程。
一家公司的成长历程大体如此:
a. 创业阶段,所有人齐心协力,从混沌和混乱中杀出一条生路,这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b. 成长阶段,公司不断成熟和发展,抓住更多机遇做强做大。这是一个从初步有序到更加有序的过程;
c. 成熟阶段的时候,可能一些问题就要出来了。比如部门之间开始各自为战,争夺利益;企业变大之后开始官僚主义,企业效率低下;整个组织结构也越来越臃肿,创新能力下降等等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有序回到无序的过程。
想要系统持续地运转只有一个办法,让它从封闭变成开放。不断的从外面输入能量。这个开放系统的学名叫“耗散结构”,由科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他也因此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流动和开放是亚马逊对抗“熵增”的战略
亚马逊的CEO贝佐斯不在意囤积公司利润,更在意“自由现金流”,就是要不断地让钱流动起来;“可选择权”体现在贝佐斯不断进军新的领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贝佐斯非常清楚“熵”对一个企业的危害,所以他不断远离平衡感,不断把钱、把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不断让企业进入到新的不稳定状态,这就是“流动”的力量。
“超级接口化的公司”、“飞轮效应”包括“亚马逊的终极野心”是把公司内部的业务,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对外的服务时,它就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最终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反映的是“开放”这两个字。亚马逊现在的样子,像是一个个既独立又彼此链接着的精密机器,每个模块和接口都可以面对整个世界,独立生长与发展,与外界交换能量;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围绕在一起,互相促进,飞快旋转。这一切,都是因为贝佐斯打造了一个抵抗熵增的开放系统。
再来回顾一下,亚马逊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
在哲学底层,它的核心思想是“抵抗熵增”。因此,亚马逊一直在打造一个流动与开放的体系;
在运营层面,亚马逊的方式是最大化“自由现金流”和创造“可选择权”。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创新,积累优势;
在治理企业思路的层面,整个亚马逊的指导思想就是四个字:长线思考相信时间的力量。
在具体业务上,由于上面这些思想的指导,亚马逊形成了三大支柱业务:以用户为中心的Prime会员服务,开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服务,以及创新并且可以长期产生效益的AWS云服务;
最终在整个企业层面,亚马逊形成了“飞轮效应”,并且达到了博弈论里最佳的“占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