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若不加以“明觉精察”,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反过来说,若能提升反思和提问水平,那么每次遇到问题都是一个很棒的学习机会。
今天在读《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世界观,还治愈了我知识忧虑症(我之前这篇“知识付费减轻你的忧虑了吗”https://www.jianshu.com/p/9605fe3813d3),在文中我总结了自己2018年的知识付费情况,花了数千元,不但忧虑症没减轻,反而更忧虑了,其实就是一直没有捋顺自己的目标,通过今天进一步阅读《这样读书就够了》,我发现目标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只要目标确定了,你才能有的放矢,关键还要将目标写下来。
1)好好阅读一本书(前提是拆为己用)可以等价于几千元的培训
诺尔斯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叫作appropriation。作为教育学专业术语,appropriation常常译作“内化”,其实词源上的意思是“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干脆译作“拆为己用”。这个过程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而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培训,就是利用的这个套路。
学习者参加精心设计的现场学习(如培训)之所以比自己读书更有效,关键在于有些因素促进了学习者的拆为己用。
所以参加者往往觉得培训很有价值,结合了自己的经验,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如果利用这本书中讲的拆书方法,其实读书也能解决自己的培训需求。
2)学为己用,知行合一
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强。但一提到学习,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拼命往大脑塞资料。思路不升级,再努力也是初级学习者,往往还是“知识消化不良症”患者。
突破初级学习者的认知习惯,锻炼成为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才是王道。
因为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得到的知识。
所以针对需求和目标学习才有效,比如自己现在需要提升的是写作、演讲、育儿、理财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所以我的阅读重点也是这几个方面,而且每次读完书,要链接自己的实际经验,找出自己的gaps,哪些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具体行动,并加入到自己的to do list里面。
3)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常有一种“自我中心思维”,导致我们遇到问题时会夸大其独特性,总是在强调自己的问题。“因为我的老板如此奇葩,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我媳妇和我妈恰好性格迥异、喜好相反,才会水火不容”“因为我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不一样,才会在睡觉这件事上特别让人头疼”——我们都认为自己的问题很独特,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必须竭力去解决。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这类人——“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圣经》说“日光之下无新事”。我们应相信,令人苦恼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工作中的还是生活中的,都有前人遇到过,而且很可能已经有人研究、梳理过,已被写入某本书中,或者存在某人的头脑中。
所以我们需要梳理自己的知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思考问题。
不得不说,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太对了,在正确读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实现“我读为我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