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最近自己隐隐的有些小情绪,这些小情绪很隐蔽、不易察觉,这种没有爆发出来的小情绪又明显的让自己感觉不舒服。
情绪的来源,我很清楚是来自婆婆。
可能读者会以为是有婆媳矛盾,其实没有。生活上,婆婆很照顾我。从我怀孕五个月后,婆婆就来帮忙照顾生活了。做饭、打扫卫生这些都是婆婆在做。自从婆婆来之后,我确实感觉轻松了很多,不用整天身陷家务事中,得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考驾照、学习中医、追剧、学习外语等。我也很感谢婆婆对我的照顾,闲暇之余也有帮她调理身体,春节期间她回老家,亲戚都说她气色好了很多。
婆婆来之前,我已经有了自己的相处原则:我不认为婆婆来照顾生活是应该的,婆婆是来帮忙,所以对于帮忙的人,应当感激,不应指手画脚、挑三拣四。互相之间,应当做到相互尊重。
婆婆来之后,我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原则来相处的,不管婆婆做什么,我不会“挑剔”她。可是,时间久了,我感觉自己有点压抑、小“憋屈”———尽管婆婆尽心尽力,想着法的变着花样做饭,但,毕竟生活习惯不一样,不可能完全符合我的口味,可我也不能挑剔说不好吃,只好默默的吃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吃的饭菜。这种口欲不能满足的后果就是,我有一个多星期心里超级想念自己妈妈做的饭菜(那是小时候的味道,可惜妈妈不在了),这种欲念是一种折磨,因为它永远无法被满足。被折磨了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不得不接受现实。
口味不合,这不能说是婆婆的错或是我的错。成长的环境不同,有差异再正常不过了。可能我抗拒的是其中的心理期待:婆婆尽心尽力了,希望我能够满意。但事实上我并没有得到了满足后的满意感。就像别人给你的是A,实际上你想要的是B,别人为了给你A付出了很多,如果你还不领情,就太不像话了。同时,因为不是亲妈,我又不好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大家都知道的,亲妈有什么都可以说,母女没有隔夜仇,但婆婆不一样,话说过头了,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心里就感觉有点儿“憋屈”。
另外,婆婆做饭老是做多,然后下一顿吃剩的,这一点儿也让我不舒服。提过,效果不明显。比如今晚的晚餐,全是剩的,饺子和菜是中午剩的,汤是早上剩的。晚饭吃的不开心,婆婆也看出来了,只好说:“本来想做面条的,一看还有剩饭,不吃可惜了。”
没有谁做饭每次都很标准,一点儿不剩。可天天剩饭菜,然后下顿吃,就让人不舒服了。
这些写下来,心情已好很多,小情绪在写的过程中已经发泄掉啦。
其实,在梳理自己的情绪问题时,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当有相处中有问题出现时,自己不是直接面对的,而是先忍,等忍不了了开始有情绪…也许这是自己的一种模式。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符合自己心意时就表达出来呢?我知道这又要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了。简单来讲,就是我在原生家庭的作用就是平衡家庭关系,所以都是先为别人考虑,很少考虑自己。这种先人后己的“牺牲”模式又被带到了新的关系中,所以当自己没有被满足时并没有第一时间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