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弈论解官渡之战

利用空闲时间整理出博弈学中的实战效果。之所以选择官渡之战,因为这个是大家都熟知的战争,便于分析和理解,文章末尾也会列举现实中的博弈,每一块都可以是一篇精彩文章,鉴于涉及到现实生活各方利益,不便分析,需看官自己理解了。好了拉开序幕吧!

(一)实力对比

曹操灭吕布,破袁术、驱刘备时,袁绍也解决了北方的公孙瓒。

在整个关东联军里(这个关东联军指的是讨伐董卓组成的联军),只剩下袁绍和曹操了。

曹操破坏了袁绍的对外扩张,袁绍也破坏了曹操的对外发展。因此冲突是必然免不了的。都想消灭对方,尽管儿时的关系那么好。

袁绍是优势方,曹操是劣势方。所谓优势劣势,是就可以计算的不变因素而言的,袁绍的兵多,地广,所拥有的资源总和的绝对值要大于曹操,当然就是优势方。

袁绍的手下在打曹操的问题上没有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怎么打,反对派只是不主张冒冒然地乱打。而曹操的手下在打袁绍的问题上争议很大,多数派是反战的。由此可见,双方的战前形势是明确的:袁强曹弱。

但是,在博弈理论中,结果永远是不确定的。优势方获胜的概略虽然比较大,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因为战争的结果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

1.可以计算的不变的确定因素。

2.不可计算的其他的不确定因素。

可以计算的不变因素,通俗的说法就是“实力”,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可计算的其他因素,也比较多,比如指挥调度的技巧、策略、机会等等变化性极强的因素,总是会导致结局出现意外。

那么,双方博弈中,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条件是:

1.优势方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一直保持领先优势,那么,耗到结果,优势方就一定是胜利者。

2.劣势方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一直耗下去,结果是必输。

3.如果发生了意外,优势方将失去优势(即:失去控制,不能左右局面),结果就会变得很不确定了。双方各有胜负之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劣势方当然就有机可乘了,存在获胜之可能。

因此,根据博弈理论双方所选最佳策略就一定是:

(1)袁绍

1.袁绍是优势方,利用确定的优势,和曹操拼装备,比浪费,打消耗战,是袁绍的最佳选择。

2.在没有发生武力冲突的情况下,袁绍必然应该逐步逐步地侵占曹操的地盘,稳打稳扎为首选,尽量避免激烈冲突。因为激烈冲突会导致双方都无法控制结果,胜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袁绍一旦失去控制权就不划算了。

3.在一旦发生激烈武力冲突的情况下,袁绍即使采用最低级的战术:一个换一个,我死五千,你也死五千,我死五万,你也死五万,那么,袁绍就不吃亏。因为袁绍的本钱多些。所以,当发生激烈冲突时,只要双方死亡人数大致一样多,则还是袁绍继续领先持优。

4.如果袁绍采用上述3“换人”战术,那么,他只有和曹操的主力部队比消耗,效果才是最好的。袁绍在作战时,遇到的曹操兵力越多,则消耗战越划算。

(2)曹操

1.曹操是劣势方,如果和袁绍硬拼,因为他的本钱小些,必然是他先消耗完,这样就不划算。所以,曹操的最佳选择就应该是:游击战。

2.曹操的策略恰恰和袁绍相反,应该回避消耗战,保存自己的实力,专找袁绍薄弱的部分兵力作战。

3.曹操用自己的优势兵力消灭袁绍的薄弱兵力,应该是有把握的。一次消灭一点,积少可以成多,若能反复能得手,将最终瓦解袁绍。(这个道理类似于“曹冲称象”,一口吃不了,就分割开来吃。

虽然二人的策略是相反的。但取胜之道却是万古不变的道理:一定是以强欺弱,以多欺少,尽可能地拣软柿子捏。(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以弱胜强的战争。所发生过的,都只是表面现象上的弱胜强)

袁绍欺曹操整体弱,曹操欺袁绍的局部弱。袁绍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就能叫曹操完蛋,曹操必须抓住多次机会各个击破,才能叫袁绍完蛋。因此,袁绍取胜相对容易些,曹操的难度要大些。

双方博弈的结局都有不同百分比的胜算概率,也就是说,都有条件成为最后的赢家,(袁绍还多些)。因此,双方的均衡点就是:守和。

只要曹操不犯错误,不提供对手机会,对手就难于消灭曹操。同样,只要袁绍不犯错误,不提供对手机会,对手也难于消灭袁绍。

双方应对都不出错,则双方都不能取胜,结果就是和局成立,各占一半,(袁绍继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曹袁初战

刘备反了曹操,又霸占徐州的时候,曹操来打,刘备急写信送袁绍,说许昌空虚,你正好发兵来攻击他,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能错过。

袁绍故意佯说:“我儿子害病快要死了,我哪还有什么别的心事?”不肯发兵。导致刘备迅速破产,刘备不得已,单身匹马投奔了袁绍。袁绍亲自引众出城三十里迎接刘备,说明袁绍心里承认自己失去了一次好的战机。

书上都说袁绍优柔寡断,这也是有原因的。袁绍的谋士们都是天才级的大脑,智商肯定都要比袁绍高出多少个百分点,谋士们之间做出的决策都是相反的,你东说,他西说,个个都十分有理,你叫袁绍听谁的?不优柔寡断才怪。

当袁绍接到刘备的信后,不出兵是正招。

1.这个情报可信吗?你刘备前几天还在和曹操喝酒,今天就叫我打他,万一有诈怎么办?这个怀疑是必须的。(直到刘备真的被曹操打败才得到证实。)

2.即使是真的。袁绍去打许昌,也不一定理想。因为曹操倾巢出动后,主力已经“游击”走了,你怎么和他的主力打消耗战?

3.即使放弃这次机会,也不吃亏。因为袁绍是强势方,只要后面的应对不出错漏,还是继续占优。

所以,袁绍这一次的决策是稳健的,尽管他自己也十分后悔。这一次只是“失机”,并不“失策”。失去了一次出奇招的机会,但整体策略没有破坏。无害。

注意:当得到一个诱人的信息而又疑信参半时,究竟该怎样做决策比较合适?

1.作为弱势方,应该倾向于“宁可信其有”策略,比较占优。

2.作为强势方,应该倾向于“宁可信其无”策略,比较占优。

因为弱势方如果没有机会,迟早是败,不如相信这次机会是真的,说不定就博中了。而强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还有条件争取下一次确定机会,那就没有必要过早的孤注一掷。

袁绍的谋士田丰说:“将军不如作持久之计,外结英雄,内修农战,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胜。”这是正招。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冲突,牢牢掌握控制权,使已有的领先优势继续维持或发展。必胜之道。但袁绍等不及,一定要发兵来打曹操。

袁绍想速胜,如果能与曹操的主力火拼,这个选择也是可胜的。只是“可胜”总是没有“必胜”好。整体策略虽没有破坏,但质量有所下降。

建安五年,袁绍发动战争,先下手为强,向南侵占曹操地盘,已有部分浮动盈利,曹操被动防守。袁绍派颜良攻打白马(主战场),同时派文丑进攻延津。

白马的刘延守不住了,向曹操求援,曹操不救。不能救的,前面说过曹操必须要回避大规模的消耗战,才可以继续往下周旋。他却率众去打人少的延津,人少的分部敌人当然要好打些。

这个消息被袁绍侦察到后,马上调兵到延津来与曹操的主力火拼。但是曹操走到半路的时候,又突然转身抄小路直扑白马,杀的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斩作两半,解了白马之围。

袁绍发现上了当,中了声东击西之计,又派文丑和刘备转过来拦截曹操。曹操当然知道袁绍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就带着白马的人一起逃跑。逃跑是正招,但很倒霉的事发生了,曹操撞上了文丑和刘备的军队。

袁绍的优选策略是:追踪曹操的主力作战。曹操的优选策略是:追踪袁绍的分部作战。总之,双方都必须尊崇“以强欺弱,以多欺少,拣软的捏”这一原则,才有可能获胜。

但是曹操绝对不能提供一次机会给袁绍,否则,曹操就完蛋了。

现在,当曹操撞上了文丑和刘备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说曹操已经到了完蛋的边缘。如果双方打一场硬仗,互相火拼消耗,曹操即使获胜,也是亏大了。因为他的本钱小些,经不起折腾。

曹操急中生智,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他把白马运来的物资全部丢在路上,文丑和刘备一看,都来捡宝贝,这个时候曹操一声令下,杀声四起,打得袁军大败,文丑又被关羽斩了。刘备是个兔子精,掉头就飞跑了。

这是袁曹初战回合的较量。

在这一回合中,曹操虽有两胜,但仍然还不能战胜袁绍,袁绍有一次机会与曹操消耗,但中了诱兵之计,没换到人,被曹操白杀了。袁绍掠了些曹操的地,曹操杀了些袁绍的人。各有小的输赢,胜负尚未分晓。

整体实力上,还是袁绍保持领先优势。

那么,往下演变的过程依然是:袁绍继续追踪打击曹操的主力部队,曹操继续追踪打击袁绍的分部兵力。谁被对手揪住了机会,谁就会吃亏。

(三)“逃”还是“抗”

袁曹各有多少兵力,一说袁绍多于曹操10倍,这个可能太夸张。另一说袁绍多于曹操3至5倍,比较可信。总之,曹操经不起消耗,只能瞅空袭击。

经过初战回合的较量,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的决定权,袁绍继续领先持优。曹操虽在延津、白马小胜两场,但是兵力原因是守不住,那就只有撤退,一直退到了官渡。袁绍继续追击,扩大优势。曹操没有退路了,于是双方在官渡扎起营垒相持。

曹操问袁绍:“我保奏天子已经封你为大将军了,你为何还要谋反?”袁绍大怒:“你是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董卓!”操曰:“我奉圣旨来讨贼!”绍曰:“我奉密诏来锄奸!”。

在这里说下,圣旨可能大家比较熟悉,就是官方的公文,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密诏这东西同样也是一定法律效率的公文,因为是密诏,不能对外公开,且少数人才知道。至于袁绍有没有并不重要,他说有就行。

都有理由,那就靠实力说话。

袁绍兵多粮足,曹操兵少粮缺。如果拖延,曹操就必定会被袁绍拖垮。因为这是一个确定因素,所以曹操不得不采用急攻战术,对攻越激烈,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双方谁都难于控制局面,那么,胜负就靠“或然率”来决定。至于或然率概念后面我在做解释。

曹操的这个选择总是比“拖下去必败”要好。因为持久战没有胜算,而急攻战至少也有百分之四五十的胜算。

对于曹操的急攻,袁绍没有硬拼,而是万箭齐发,天天对着曹营乱放箭,射的曹兵不能出营。从而破解了曹操的急攻战。

曹操见军心慌乱,就叫人设计出一种“发石车”,于是,这边炮石飞空,往上乱打,那边箭如雨下,往下乱射。双方都死伤无数。最终还是石头的威力大些,打的袁兵不敢登高射箭。

袁绍又派人挖地道,从地下进攻曹操,曹操就派人掘长堑,袁军掘到堑边,不能入。

双方兵来将挡,各有破解之妙招,所以都不能取胜。既然打不出胜负,就再比消耗粮食,看谁熬得久,看谁拖垮谁。那么,局势就变成了持久战、消耗战。

这样继续演变下去的结局就一定是:曹操方必输。

自八月起,至九月终,曹操军力渐乏,粮草不继,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消耗竭尽之前,他也打起了董卓的算盘,准备实在是不行的时候,就挟天子以迁都,逃跑。并且已经计划好了:十五天内撤军。

在选择“逃跑”还是继续“顽抗”这两者之间,曹操咨询了荀彧、贾诩这两位天才级的谋士。

尽管顽抗的结果是输。但这两位天才谋士还是都叫曹操继续“顽抗”。那么,这一决策究竟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1)荀彧

荀彧说:“袁绍这次倾巢而出,就是来和你决一死战的,你往哪退?你没有退路了,只能硬撑住。”荀彧说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好的选择了。

如果选择逃跑,一是没有逃跑的路线,(袁绍已经安排刘备勾连刘表在曹操后面拦截。)二是逃跑必死,还不如顽抗到底,拼完了算了,反正是一死。

此时,曹操只剩下两个选择:

1.逃跑。结局是失去所有的战机,迟早一天被袁绍轻松歼灭而亡。

2.顽抗。结局是马上就可能死掉,但有可能获得意外侥幸的战机。

这是一个经典的赌博理论:弱势方注定迟早是要输光的,还不如乘早鱼死网破孤注一掷,拼了一死,也要博一丝侥幸获胜的机会,注意是一丝。

(2)贾诩

贾诩说:“丞相,你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只要你下定决心,一定能胜利的。”

贾诩说曹操有4个方面超过袁绍,都是虚的,这些优点在和平时期是有大用的,但在现在的战争局势中,根本就起不到半点作用。现在的事实是:

1.袁绍的兵力超过曹操数倍。

2.袁绍的粮草充足,曹操的粮草已经尽绝。

贾诩说“一定能胜”,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从哪胜?怎样胜?根本就没有取胜的条件。(前面我们说过,高明的谋士做荒诞的预言也是一种优选。)

所以,二位谋士都只是在给曹操灌输“精神胜利法”,不停地鼓劲,叫曹操硬撑下去(说实话没什么实际增值价值,心里想想就好)。那么,硬撑下去怎样才能赢呢?两个天才大脑居然没有想出一个办法来,他们给曹操提供的取胜方案为“零”。

为什么想不出取胜的办法?只能说确实没有办法了。因为在战争中,弱者失败,是常态。

(四)搏命环节

袁绍四大谋士:审配、逢纪、郭图、许攸。许攸在这个班子里最低,且又最贪,故为受排挤的对象。

官渡鏖战,许攸截获情报,得知曹操粮尽,便向袁绍献计:兵分两路,一路攻曹操,一路劫天子,立可速胜。但因这一计谋与集中兵力打消耗战的大策略相违背,袁绍没有采纳。

恰此时有人来报,说许攸在冀州时贪污受贿,纵令子侄辈敛财,他的家人已被下狱。袁绍大怒:“滥行匹夫,你还有什么脸给我献计?你与曹操有旧,想是受了他的贿赂,故意赚我?本该斩首,我且放你一马,快快滚蛋,今后不许相见”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我无颜回见冀州人也”于是,许攸径投曹操。

曹操此时已经到了绝望的关头,听说许攸来了,大喜过望,来不及穿鞋,跣足出迎,抚掌欢笑,拜在地上给他磕头。攸曰:“你是丞相,何谦如此?”操曰:“你是我的故友,我哪敢以名爵相上下乎!你要教我破绍之计。”

许攸曰:“你以孤军抗大敌,且粮草已尽,若不想办法快速急胜,那你就只有坐在这儿等死!”曹操拉着他的手说:“你一定要教我!”许攸曰:“我有一计,可叫他百万之众在三天之内化为乌有,就看你有没有这个量。”

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派淳于琼把守,琼嗜酒无备,袁绍又准备增兵派蒋奇去一同护守。你可以选精兵诈称是蒋奇,抢先而到,一把火烧了他的粮草,不需三日,则绍军自乱矣。”

曹操因为听从荀彧贾诩二位谋士的意见而顽抗到底精神力量,终于换来了一次“许攸献计”的实在机会。如果他当时逃跑了,这个机会就是不存在的。

许攸是袁绍班子里的人,对袁绍的动向一清二楚,要想搞破坏,还是比较容易的。他把路线、口令、袁军旗号、衣甲装束一一提供给了曹操。所以,这一谋只有许攸做的出来,其他任何天才谋士都不具备这个条件。

但是,有了这一谋,离成功还是相距甚远,因为这一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1.你凭什么相信许攸?万一他是诈降,不是去白送死么?

2.即使相信许攸的,要想穿过袁绍的大营跑到他后方去,也是风险奇大。万一被发现了,曹操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将全军覆没,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

3.即使穿过了袁绍大营,还要走40里,路上还有好几道关卡。你能保证次次都顺利通过?只要有一个人向袁绍报信,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

4.即使顺利到达了乌巢,你又怎么知道他究竟是多少兵在守粮?要是兵力多,打不过,烧不了,怎么办?曹操必死无葬身之地。

5.即使烧了乌巢的粮草,袁绍一定会发觉,他把你围在里面打,你怎么回来?

所以,这一去,多半是死路一条,部将们多是反对这个计划的。但是,决策权在曹操,曹操已经决定了:就是死也得去!

这个决策是正选。因为:对于不确定的好机会,

1.弱势方选择“宁可信其有”比较占优。

2.强势方选择“宁可信其无”比较占优。

强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还有条件继续捕捉下一个机会。而弱势方失去了这次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所以,曹操顾不得真假虚实了,管他真的假的,都得去。现在去,至少还可以赌命,如果不去,那么连赌命的机会都没有了。

但是大家又反对,即使要去,做为主帅的曹操不能去。

曹操决定必须亲自去。这是因为:

1.曹操手下的人之所以跟着他,是因为他所给出的利益比别的诸侯高。如果叫他们去为自己送死卖命,那么,无论是谁,都靠不住的。(因为人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增值,不是为了亏损)

2.曹操手下许多人都给袁绍写了信,以求曹操战败后,袁绍可以高抬贵手,优待照顾一下大家。而曹操不知道究竟有哪些人,所以派谁去都不放心,怕他们乘机投降,出卖自己。

3.曹操如果战败,那是一定要被灭族的。所以他只能用“必死”之人才能保证大家一定会去“死战”,于是,他挑选的五千精兵,全部都是他曹氏、夏侯氏的铁杆家族势力。

4.这次行动的难度太大,曹操再找不出比自己更奸诈的人来当总指挥了。

坐着等死,不如孤注一掷。这是弱者垂死前的最后一搏。曹操带着他最精锐的五千骑兵星夜往乌巢而去,搏中了就搏中了,搏死了就搏死了。他安排曹洪守寨,这个意思就是:如果他死了,由将军曹洪接班。

结果,曹操诈称蒋奇,顺利地到达了乌巢。淳于琼当夜喝得大醉,曹操一把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精光。

一时,袁营里人心惶惶,局势出现了惊天大逆转,袁绍的大军顷刻之间崩了盘。

(六)袁绍之败

曹操冒充蒋奇,以身试险,亲入敌后,做最后的殊死搏斗,终于烧尽了袁绍的粮草。但这仅仅只是取得了一个重大的转机,还并没有获得胜利的决定权。

袁绍醉卧中惊醒,魂都吓掉了,怎么办?必须临时作出应急决策。

已知条件是:这么多兵马只要三天没有吃的,就一定会分崩离析。所以,此时的最佳选择就为:必须抢在军心涣散之前,利用现有的兵力优势把曹操方彻底消灭干净,如果能够得逞,则袁绍方依然还是最后的胜利者。

所以,袁绍也不能拖了,他也被逼到了“若不能侥幸取胜,就必定坐着等死”的局面上了。不得不倾其所有孤注一掷,与曹操赌命,做最后的殊死搏斗。

但是,袁绍的盲点为:曹操的主力究竟在哪边?

1.在袁绍的前面,曹营里。

2.在袁绍的后方,乌巢附近。

袁绍不知道敌人的位置,所以他无论选择打哪边都是可以的,这个不为错,因为你不知道嘛,那就只有赌,赌对了是运气好,赌错了也很正常。

袁绍力排众异,坚决攻击前面的曹营。事实证明,这个方向是赌错了。但是,在决策上,袁绍并没有什么错,不仅没有错,而且还是略倾向于理性的。

这是因为:当猜不中“两种结果”的时候,可以按“两种结果所分别产生的利润”来倒推。

1.打后方乌巢。在打赢的情况下,只能消灭来偷袭的部队。消灭之后,还要再次费力,攻击曹营。

2.打前方曹营。在打赢的情况下,可以消灭、占领曹营,导致偷袭部队无家可归,围在里面必被打死!

也就是说,打后方乌巢最好的结果,不一定全胜,只有半胜。而打前方曹营最好的结果,乃是全胜。

在这一局的决策中,袁绍不先打乌巢,直攻曹营,从策略上讲,完全正确无误。他派张郃率兵去打曹营。结果,张郃没有攻下来,而曹操又已经带着他的五千精兵回来了,这样,里应外合,夹着张郃打。

张郃回去害怕袁绍杀他,而曹操封张郃为偏将军,那么,张郃该怎样选呢?当然投降是正选。曹操对张郃说,你真是我的韩信啊。

这样,张郃一反水,派来打曹操的人,却变成了曹操的人。从这个时候起,袁绍大势已去,曹操已经成为这场战争的强势方,夺得了主动权。

在这一回合中,袁绍的决策既然没有问题,那么,他究竟是败在哪儿呢?

“决策”的下一个环节是“执行”。决策的要领在于“正”,执行的要领在于“狠”。既然决策是正确的,就应该去狠狠地执行!要坚决执行到位!

袁绍派张郃去执行,错误的!

当曹操烧了他的粮草时,双方都没有粮了,袁绍的持久优势瞬间消失。而在兵力上,袁绍的多,曹操的精,各有长处。以纯粹的战斗力论:要么双方是均势,要么袁绍还略有占优。总之,曹操并不占便宜。

双方都迫使自己必须在三天内消灭对方。那么,到了这个最后的“赌命”阶段,取胜就靠“或然率”(即天意,所谓的天意就是运气)。其中,谁的执行力更强硬,谁就更占优!

我们假如张郃坚决地执行下去,那么,可以肯定曹操没有好日子过,张郃就算拼到全军覆没,全部死绝,那曹操也几乎快完蛋了,总比他们两个联合起来打袁绍要好。

可张郃凭什么要非理性地选择拼死呢?前面我们说过,人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收益,不是为了亏损。当人有多个选择的时候,千选万选,都会拣自己认为好的选,不会往火炕里跳。这是常态。

张郃作为一代名将,高级技术人才,走哪都是吃香的。现在:他回去,袁绍要杀他;他投降,曹操给他加官。他当然要选择投降。

所以,张郃投降,责任还是在于袁绍。当袁绍和曹操誓要决一死战,以命相搏的时候,袁绍不该也不能相信任何人会真的为他卖命送死。不合人性的逻辑,就是一个天大的漏洞。

袁绍最正确地做法应该是:拼了一死,把自己的性命押上去,也和曹操一样,亲征。带头死战。

这个选择不一定赢,(因为结果总是不确定的。但当时曹兵已经分散了,赢面应该还是比较大的。),但这个选择是唯一不吃亏的,对手已经勇敢地押进去了,你也必须押进去,无论输赢,都是在扼制对手,总之,决不能让他轻易占优。

变数如下:

1.说不定一鼓作气就拿下了曹营。

2.或许拼到最后,十分艰难地拿下了曹营。

3.或许真的技不如人,最后被打败了。

就算是被打败了,也必须尽最大气力狠狠地赌上这一把。否则,后面连赌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再者,无论怎样,若袁绍带头死战,总不至于发生像张郃那样,还没有大规模火拼就已经投降了的事情。(这是对袁绍最致命地一击。)

所以,在这最后一回合的较量中,袁绍输在了“执行力”上。凡是“搏命”,在决策没有大的错误的情况下,执行力越强越狠则越占优,对于袁绍来说,他必须实施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才不至于白吃亏。

而袁绍军方,最最强硬的执行力,来自于他本人这个最高统帅,并不是其他任何将领。他无论派哪个将领去,都不是实施的最最强硬的执行力,只有他去,但是他没有去。

错就错在这一步软招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他这个“帅”,没有拿出来用,闲置在家里憋死了(下象棋的知道帅是可以做最后的攻击),给了对手可乘之机,已致功败垂成,无力回天,铸就了曹操千古英名。

(六)赢的必要条件

袁绍战败,开始逃亡,为防止曹操追袭,将金帛车仗图书信件等物资全部丢弃于路,操兵一看,都来捡宝贝,袁绍急渡黄河,只引亲随八百余骑而去。

袁绍并不是一个草包,否则就难以解释他从一个逃难者混成第一霸主,这可是要凭真本事真功夫的,绣花枕头是成就不了的。曹操也从一个逃难者混成第二霸主,他们都是相当杰出的能人。只是在袁曹争霸的这场竞局中,是曹操赢了。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要想达到“赢”的效果,必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总结取胜之道有三:

(1)具备固有资源

固有资源,俗称为“本”。凡是可由我指挥调度使用的一切财力人力物力智力,都是我的本钱。本钱不够,就不具备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比如:

1.刘备和曹操打仗,刘备没有本钱,不具备赢的第一个条件,他就没有指望赢,选择跑。

2.袁绍打曹操,兵多数倍,他有本钱,他就具备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3.曹操虽然人少,但他认为他的兵精,只要打的好,还是能赢。他也有一定的本钱,所以他也具备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有本钱,或赢或输,没有本钱,你用什么赢他?必输!所以说,具备了一定的固有资源,才具备了赢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2)寻找对手错漏

双方都有赢的本钱,那就看谁犯错误。我不犯错误,你休想赢我。你不犯错误,我也赢不了你。双方都不犯错误,那就都不能赢,和局。试问:如果不是因为对手犯错误提供机会,你怎么能够赢得了他?

所谓博弈“取胜”之道,也就是不停的寻找“对手错漏”之道。(同时防范我方的错漏)。此千古之至理也!其法有三:

1.对手主动选择错误。

对手攻击我方,有多种选择,对我方威胁最大的一招为“正招”。如果对手自己主动放弃了,选用对我方无害却对他自己有害的一招,那就太妙了。他的这个错误是出于自愿的,与我方毫不相干。完全取决于对手失算,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例如:袁绍不发动战争,先搞好生产建设,“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胜。”这是必胜之道。如果发动战争,虽也可胜,但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袁绍自愿放弃“必胜”,选择“可胜”,即使不算错,也一定算得上是“漏”。这是他自愿的。

又:许攸跑来献计,属自愿。袁绍属默认。总之,算是对手自愿的。

2.诱使对手选择错误。

我方通过技术行为,诱使对手判断错误,从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结果对我方有利。他的这个错误是出于我方的故意误导,与我方关系甚密。完全取决于我方的技术水平,这是积极创造出来的。

例如:A.曹操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出错,解了白马之围。B.曹操扔下宝贝,诱使对手出错,斩了文丑。C.袁绍扔下宝贝,诱使对手出错,得以渡河脱险。

3.利用对手先天错漏。

对手既没有主动出错,又不肯上当出错,那就利用他的先天错漏。先天错漏是对手(或自己)所特有的短处,定了型的。这是生来具有,自然形成,难于逆转,人人固有的。取决于对手短处的存在,与我方的善于发现,这两个方面。

例如:A.袁绍掐住曹操兵少粮缺这一先天不足,几乎致曹操于死地。B.曹操洞悉袁绍“干大事而惜身”这一先天怯懦,最终打翻了袁绍。

大体上就是这三个方面。“对手的错漏”出现了,“获胜的机会”就出现了。若是没有出现,或是你没有发现,则没有“胜机”。所以说,找到了对手的错漏,才具备了赢的第二个必要条件。

(3)揪住胜机死整

所谓胜机,也就是对手出现的错漏。(胜机=对手错漏)。对手没有主动出错,又没有上当出错,先天的短处又保护得好好的。那你就赢不了。

如果对手出现了错漏,胜机已经出现了,但你没有揪住,或是揪住了执行不力,那还是不能赢。比如:

1.荆柯用计谋骗得近身秦王,胜机已经出现。但他妄想活捉秦王,执行不力,已致功败垂成,遗憾千古。

2.曹操劫粮去后,兵力已经分散,胜机已经出现。但袁绍没有倾巢出动强攻曹营,执行不力,已致功败垂成,活活气死。

所以说,按照厚黑学理论,揪住胜机之后,必须死整,狠狠地执行,绝不能有软招,才具备了赢的第三个必要条件。

这三个赢的必要条件全部都同时满足了,是不是就一定会必赢呢?不一定。

我们可以假设:袁绍在搏最后一把时,放胆全部押进去,(曹操已经全部押上了),双方均势,袁略占优。你猜谁赢?你根本就猜不着,(最多猜袁绍的赢面略大一点。)这个结果是靠“或然率”来决定的。在逻辑之外。

但是,袁绍不押进去,那你就很好猜,袁绍必输,这个结果在逻辑之内。因为曹操同时满足了赢的三个必要条件,而袁绍只满足了两个。

袁绍的两个选择:一个是有可能赢(赢面略大),一个是必输,他究竟该怎样做,一目了然。

所以,赢的三个必要条件,仅仅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满足A不一定B,不满足A一定不B。)。同时满足了这三个必要条件,就可能赢,但不一定赢,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必要条件,就一定不能赢。

世界上还没有必赢之术,必赢之术在老天爷手里,就是最终的那个或然率。好比两个最优秀的运动员,实力一样,发挥一样,输赢就不确定,赢者靠或然率。但是一方实力不济,或是发挥不正常,那输就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胜利者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必然的,其中含有不确定的因素。而失败者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必然的。一些书上盲目地对胜利者总结出“必胜”的原因,都是不严谨的,甚至有的还是感性的。你去照搬,不会灵的,不足信也。

只有认真总结失败者的原因,才更具价值。因为失败方才是确定因素。

在上面三个赢的必要条件中,没有条件2,就一定不存在条件3,而条件2又是个不太确定的因素。只有条件1才是最确定的因素。因为只有这个条件最确定,所以这就是古今中外都愿意选择走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

小结:历史终归过去,无论博弈成功与否,结果已知。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博弈如小孩与家长之间的学习与玩之间博弈,如投资理财的理财产品选择博弈,如恋人之间买买买与否之间的博弈,商家与顾客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博弈等等,只要涉及到决策,定涉及博弈学,希望此篇能激发出你的博弈思维,更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以后生活中成为博弈中的那一位赢家,成为更好的决策者(不论大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三大著名战役中的一个,它由袁绍发起,到袁尚袁熙之死结束。因官渡之战袁氏家族开始走向...
    百合花杨贻宸阅读 1,288评论 0 0
  • 作者:梦如生 官渡之战发生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 我们先把眼光放大到全世界,这个时候西方最强盛的是罗马帝...
    张七公子阅读 1,247评论 1 14
  • 刀爷阅读 284评论 2 3
  •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美丽、最优雅的姑娘了罢! 第一次看见她是在五月份,我们邂逅在自习室。那时的天气不温不火,是她让这...
    作死的幺蛾子阅读 245评论 0 2
  • 雨菲菲,凭窗望柳。雾朦胧,不食甘饴! 春花香,秋硕果,奈何梅苦冬。 对轩窗,梳红妆,结发著新裳。 石头畔,伯仲间,...
    晓青禾阅读 30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