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一讲的名字,心里就有些压抑。昨晚听了一遍课,边听边记笔记,感觉好多地方没太听明白,尤其是没有第二讲《房间里的大象》那样醍醐灌顶,深得我心的感觉。今天中午又听了一遍,终于明白一些了。
杨老师开头仍然是通过一个案例,一个初三女孩遇到渣男内心非常冲突的案例,娓娓道来,讲到到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形式逻辑是一种对静止的、不运动、不变化的事物本质的一种逻辑解读,是概念化的世界,它的尽头一定是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如经验层面,老师花了大篇幅来讲这两个逻辑,听的好烧脑。
人必须是经验层面的,经验塑造人。如果一直采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我们的孩子、看待人、看待教育,就会存在着太多的“不应该”。为什么人会有情绪?那很可能是脑中凝视了太久的痛苦深渊,盘旋了太多的“不应该”。昨天下班后,我开车拉着老公,跟他提到孩子要去参加合格考,因为疫情学校不组织了,需要家长车接车送孩子去考场,外地的还要住宿。老公的情绪很快就起来了,开始骂孩子不懂事,骂孩子疫情这么严重还往外跑,骂孩子光知道看手机,骂孩子不知道收拾房间,说在孩子房间里捡到一张纸,上面是一个男生和她的对话,骂孩子心思全不在学习上,怎么死都不知道,骂孩子人渣......,结合这节课分析,他脑中积攒了孩子太多的“不应该”,他停留在了形式逻辑层面了。不过,非常感谢杨老师的第二讲《房间里的大象》,治愈了我的不再与老公合谋喂养这头大象,我内心很平静,回应老公,“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你说的对”,当时我的心里还些许欣喜,因为我终于看见我房间里的大象了,大象也慢慢变小了。
杨老师讲21堂情绪管理课,开启的是自我观察的旅程。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认为我基本做到了对孩子的接纳,她的诸上种种行为都是有着合理性解释的。但对老公的行为解读上,我反思自己还有很多“不应该”,老公一直埋怨孩子诸多问题,可他为什么十几年来一直用同一种方式去“爱”孩子,就是批评、指责和抱怨,从来看不见孩子的亮点呢?我认为这不应该啊!究其实,我凝视这个“不应该”也好久了!所以我经常跌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那我是否对亲密关系的处理上陷入了形式逻辑,相信他在经验层面也是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环境交互、思维性等几个特征的,否则失去了整体性、连续性,或者说被破坏了话,相当于我仍然在凝视深渊。想起张德芬老师的一本书《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汪莉老师讲过的,妈妈不能去教爸爸如何做爸爸。我还要继续修行,回到辩证逻辑层面上来,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不论何人,我们都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他,去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