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快乐乐的成长,并且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相信有些人已经知道这个被很多研究证实的结论:
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快乐。
这其实大大简化了我们如何能养出一个快乐孩子的问题。很简单啊,想让孩子快乐,父母就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社交,包括如何结交新朋友以及如何保持老朋友就可以了。
没错,其实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社交能力的高低。不过最有神经科学支撑,同时也对社交能力最有预测性的是其中这两个因素:
- 情绪调节
- 同理心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因素 - 情绪调节。
02
经过几十年耗费无数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或许每个人都知道或者能猜到的事实:
我们和考虑周到、与人为善、关注别人、更宽容的人保持深度长期关系的可能性更高。换句话说就是和友好的人更容易保持深度的并且更持久的友谊。情绪化的、冲动的、粗鲁的、以自我为中心、和报复心重的人,不仅朋友更少,而且更容易抑郁和焦虑。
这也和”格兰特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那些情绪调节能力差的人也都是不开心的人。
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些人情绪调节出了问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回答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情绪到底是什么?
03
关于到底什么是情绪,即使在科学界也有很多争论,部分原因是因为情绪并不是由大脑的某个固定区域来管理。
实际上,产生并处理情绪的区域和生成并处理认知的区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类似于一种动态的并且关系复杂的同盟,很多时候你不能区分情绪和分析之间的差异。
所以,与其探讨半天也未必搞明白情绪到底是什么,我们还不如先把注意力聚焦在情绪到底能做什么。明白了情绪能做什么,我们就可以用来提升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简单说来,情绪做的事情主要是:
对我们的世界做标记,从而帮助大脑进行过滤。
04
或许会你认为情绪和感觉是一回事,但是对大脑来说他们不是一回事。
情绪对应的是大脑里面神经逻辑电路的激活,从而把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按照优先级分成两类:
- 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
- 我们可以安全忽略的事情
而感觉则是因为这种激活导致的主观心理感受。
我们检索世界的过程中会给其中一些东西做标记以便在未来处理,然后对另一些就不再关注。情绪就可以理解为是这些标记。或者我们可以把情绪看做是便利贴,借助便利贴,大脑可以关注一些东西和忽略另外一些东西。
情绪帮助我们对各种感官输入排出优先级,比如大脑会对影响我们生存的事情 - 遇到了生命威胁、性和模式(我们认为曾经见过的东西)- 标记为立即做。
举个例子应该更容易理解。
所有遭遇持枪抢劫的人,事后一般只记着枪的样子,但是对破案更关键的信息 - 抢劫犯的身体特征,却经常根本想不起来。这就是因为枪才是最直接的威胁,而抢劫犯的脸不是造成的。
情绪给我们提供的这种非常重要的过滤能力,服务于我们的求生本能,能够影响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里的决定。
05
你应该可以想象的到,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育完善。
婴儿从0到3岁是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时期。
到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一般已经可以有惊讶、恶心、快乐、难过、生气和害怕这些感觉了,但是孩子的大脑还不能自己处理这些情绪,所以只好用哭这种最有效的方式让父母帮他们处理这些感觉。
无助的婴儿想要生存只能寄希望于父母的关注。不管是害怕了、饿了、困了、孤单了或者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哭一下的时候都会哭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在婴儿会说话之前,在他们幼小的,已经有很多情绪的大脑里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小孩子或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经历的情绪,也还不明白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沟通这些情绪。
结果就是孩子会表现出愤怒,而实际上是难过,或者会没有明显理由的暴躁。
有时候一个单独的事件可以引起几种情绪的混合,这些情绪和他们对应的感觉会让孩子觉得无法承受而失控。他们因此会害怕,而这会雪上加霜让孩子更加难以承受。
因为孩子经常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情绪,所以父母要想尝试解读孩子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周边环境和之前发生了什么。
06
所谓的情绪调节,可以简单理解为根据社会环境做出相应的情绪调整。比如你考试考了满分,结果发现同桌都没考及格,你不再喜形于色,而是故作淡定的把卷子收起来。
孩子处理和调节情绪的大脑结构随着孩子长大会慢慢完善。很多时候一个很自私的小孩子长大了也会成为一个考虑周全的年轻人,孩子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
不过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从而可以更好的明白孩子的行为,并且帮助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的话,孩子的社交能力会更好,孩子也就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