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请尊重你的时间,如果以下问题的答案都是√,请继续阅读,否则请点击网页右上角X。
如果你阅读完一本书,立马就忘记书中到底讲了什么()
如果你阅读完一本书,只觉得不错,但到底哪里好就是说不出来()
如果你阅读完一本书,发现怎么也写不出来东西()
书中讲解了读书笔记的核心记法:摘抄+评论的方式,那么后面的读书笔记我也会采用此种方式进行,也算作对今天掌握知识的一个实践。
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信手拈来
昨天在读秋叶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到“读书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搅拌器,而不是容器。容器的特点是只能装一点点的东西,要装进新的东西进来,就得扔掉一些旧的东西否则装不下”,当时我受到启发,觉得这个“类比”非常有意思,其实在“授”的过程中“类比”是很容易让学习者理解内容的过程,所以我搜集了这个类比并予以加工和保存。我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到印象笔记中,并归类整理,后期在自己的分享课程中可以随时调用。
如下图:
如何看待阅读?
1、最开始你的思想是空的,这通常指不读书不思考这类人,这个时候你需要“开卷,大量的获取知识。
2、掌握一定阅读方法,并养成习惯去填充知识的人,但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会发现,篮子很快就被填满了,已经不能接受新的知识。
3、再高阶点是采用主题阅读的人,在篮子满的时候,用一些补充体系的知识,去填补大的水果之间的缝隙。
4、篮子满了缝隙也填满了,这时候该怎么办,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人体能吸收的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采用“批判式思维”。
5、最终,整个的水果肯定无法很好吸收,我们需要把所有知识揉到一起,变成果汁,这就是阅读的最终状态,输出-活学活用。
读书要以思想输出为前提,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而然发生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知道自己要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才会去调查那些我们从未在意过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时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个补充学习的过程就像从零学起一样,需要费不少功夫。而能够正视这些辛苦工作的人,最后都不再对只是一知半解
起初我觉得这引用第一段的两句话没什么区别,但是在读完后面那段话,结合近5天每天写读书笔记,就会发现真的有很大不同:原来读书收获到知识,应该就算大功告成了,现在我不但要摘抄出我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还要补充自己的理解,这个就需要细扣书中的每一个自己不懂的地方,引发思考,提升自我。所以要提升,写(输出输出输出)才是关键。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段重要内容的感想(评论)
作者写关于做读书笔记的几个重点很零散分布全书,我总结下:
1、摘抄只摘抄那种让你心动的话术。
书中给出了方法,能进入你视野的记住要“万里挑一”
先读一遍图书,标记你觉得重要的话术段落或者语句(可以结合王者速度法,跳出需要读的重点,在重点段落和章节下进行,不然太耗时);然后重新翻看标记的段落或语句,再次标记;最终选择二次标记的内容,再次进行阅读,挑出你要摘抄的部分,记住选择标准:
不要找理所应当,跟你观点相同的语句,而要找那种“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的语句”
2、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摘抄以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
即刻写下当时的想法:书上写的是这些,我是这样理解的,以此为契机我想到了一件事(是不是很熟悉,跟拆书帮的I、A1、A2很像吧,所以拆书方法可以作为自己精读的方法)
今天使用了书中学到书摘+评论的方式写了这篇读书笔记,极力推荐。
今天的阅读体系树填充
如果你也感兴趣请陪我一起疯:
曾经跪舔一路大神的小白,如今也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让别人拜膜。以王者速读法为核心,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一天一遍一本书,主攻阅读方法,2周输出:
1、一张思维导图(阅读方法的知识树),
2、14本书每天一更读书笔记(简书分享),
3、一堂线上分享,
4、一堂线下阅读体系建立的培训
我会全程记录每一次分享,告诉大家从现在开始行动,你也行!
我疯了,你愿意陪我一起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