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秦王朝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居然在楚汉相争中打赢了西楚霸王项羽,很多人都对这段历史匪夷所思。
可是,从古书上记载的两件事,就能看出,刘邦的政治天赋极高!
事件一、刘邦夜夺印信
公元前205年6月,彭城之战,让刘邦刚刚率领56万大军,见证了项羽3万精兵的空前战斗力,经历了一场匪夷所思的惨败。汉军失去了彭城,占领成皋之后,又被楚军严密围困。刘邦无可奈何,只能跟夏侯婴同乘一辆小车,悄悄溜出北门,北渡黄河,到达韩信、张耳统帅部所在的小修武(河南省获嘉县东城),一声不吭地投宿了一家客栈。刚到凌晨时分,刘邦自称是汉王的使节,驰入统帅部。韩信和张耳还没有起床,刘邦即直接闯到卧室,夺取韩信、张耳的印信,用该项印信召集紧急军事会议,调动他们的职务或工作。韩信、张耳起床,才知道来的不是汉王的使节,而是汉王本人,吓了一跳。
刘邦取得两人部队的指挥权后,即命张耳巡行各地,加强故赵王国土地的战备。立马给韩信升了官,任命他为宰相,率领没有随着张耳出发的赵国(张耳)部队,向东攻击齐王国。
以上简短的一段描述,刘邦连续完成了极其关键的四件事。
1.一声不吭,低调地投宿客栈;
2.凌晨时分,刘邦耍诈,自称自己是汉王的使节,而不是汉王,进入韩信的统帅部;
3.刘邦趁韩信和张耳还没有起床,夺取印信,并用该印信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4.刘邦擢升韩信为宰相。
下面来逐一分析。
1.彭城之战后,刘邦率领俄56万大军兵败项羽的3万人,虽然项羽是不世出的英才猛将,但这惨败的局面让刘邦陷入到起兵以后最大的军事失败中,而且手下无兵,军事信用和政治信用面临破产,甚至将直接面临最凶险的政治局面(其他地方的军事统帅可能不会听从其调遣,甚至生出异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刘邦才决定偷偷摸摸、低调地先投宿在韩信大营附近的客栈,而不是大摇大摆地以君王身份前往韩信军营训话。
2.刘邦选择进入韩信的统帅部的时间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选在午夜时分,此时韩信、张耳应该入睡。刘邦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采取的流氓行为,所以有意为之。而且强调自己是汉王的使节,使大本营的护卫兵不至于将此消息禀报可能正在熟睡的韩信。可如果是刘邦本人驾临,护卫兵必然要连夜汇报,惊醒韩信。那这就是刘邦不愿看到的局面。
3.刘邦经过前两步的铺垫,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印信。在中国,印信占极重要的角色,主管官如果没有了印信,就等于孙悟空没有了金箍棒。甚至以君王之尊,也必须像保护性命一样地保护他的印信。而罢黜一个君王时,第一件事就是夺取他的印信。夺取印信之后,刘邦才感觉自己的君位获得了安全保障,于是马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进行军事调动部署,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掌握军事实权。
4.掌握实权之后,刘邦马上给韩信升了官,这是一招“明升官暗夺权”的精妙套路。因为此刻,韩信的军权已被刘邦掌握,韩信夜半时分突然被夺权,心中难免郁闷,但是刘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还没让韩信产生郁闷的心情,就通过升官的喜悦让他完全转移了注意力,而且升官这一举动,让韩信在大家地位的心中进一步升高,韩信只会对刘邦宠信更加感恩戴德,完全想不到自己的军权刚刚被夺之事。
以上4个动作,汉王刘邦一气呵成,毫无犹豫,可见其政治敏感性之强!
事件二、刘邦顺水推舟,封韩信为真“齐王”
公元前203年10月到8月,刘邦与项羽正在广武,进行军事对峙。两军交战当前,韩信派使节向汉王刘邦请求:“故齐王国人民,虚伪多诈,反复无常。而南方又跟西楚王国相邻,请准许我暂时代理国王,便于镇压。”刘邦拆开使节呈递上来的书信,鼻孔冒烟,吼叫说:“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救我,你却打算当王。”张良、陈平立刻轻轻踢了刘邦一脚,咬耳朵说:“我们被困在这里,有什么办法阻止韩信当王?现在他既然开口,最高的策略是顺水推舟,就请他当王,厚厚待他,至少使他保持中立。不然的话,可能发生巨变。”刘邦恍然大悟,因而破口大骂说:“他祖宗的,大丈夫平定一个王国,当然就是一个实任国王,代理个锤子!”
春季,二月,刘邦派张良带着国王印信,前往临淄,宣布封韩信当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到广武前线,抵抗西楚兵团。
要说韩信,也真是会挑时间请求封赏。刘邦劲敌当前,韩信依然惦记自己的齐王之位。刘邦伤病初愈,又被自己的老对手牢牢封在广武,对韩信充满了期待,面对这一封让人不爽的请求信,刘邦有一种被迫割肉的感觉。他用吼叫发泄自己的郁闷,乃是人之常情。
不过,张良、陈平的迅速规劝,让他立刻从失望的愤怒情绪中抽离出来,开始了冷静的分析:韩信掌兵收复齐国故土,已经拥有莫大的功绩和对齐国的实际控制权,跟是否被封齐王关系不大。
如果这个时候,刘邦不同意将韩信封为齐王,只会让这个名将生出嫌隙,甚至拥有贰心,这对“争取韩信的力量与项羽继续进行军事周旋”的大局极为不利。所以倒不如封韩信为齐王,送他一个顺水人情,以便获得韩信的全力支持。
于是,刘邦继续大骂一声,将韩信要求的代理齐王,直接变成了真“齐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传奇的君王之一,他出身于地痞流氓阶层,教育程度不高,可能还不会识字。
世界上有很多头目,其蠢如驴,却自捧或被捧为天纵英明,实在令人感到可笑。
只有刘邦,他确实先天具备超越普通庸才之处。他所有的重要决策,都来自部属们的建议,自己几乎完全没有主见。但他大多数时候,对部属的建议,都有正确判断,而在发现判断错误时,会立刻认错,马上改正。刘邦身上,找不到予智予雄的镜头,这要归功于他恢弘的胸襟和对新事物吸收消化的强大能力。
刘邦不敢把他的生命寄托在韩信和张耳的效忠上,假使刘邦当天晚上就大摇大摆地以君王之尊投入大营,一夜之间,足够促使韩信等人酿成叛变密谋。所以必须一直等到夺取元帅印信,重新调整军官职务之后,刘邦才敢确信自己的安全。同样的,刘邦接到韩信要求封赏的书信,气到破口大骂,完全没有君王的威严颜面,经过谋士的提点之后,又继续用叫骂的方式,明确了对韩信的封赏。
这两件事反映出刘邦身上有一种旁人无法教导的强大应变能力,尤其在复杂局面中,反应疾如闪电。他真的不愧是一个政治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