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这个词已经开始被烂用,但是我还是把它翻了出来,想聊聊我们在分享什么?
最单纯的分享发生在幼童身上,会把自己喜欢的糖果或者零食,拿出来给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分享,这种分享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我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财富给您来使用,你吃了或用了,我就少了,但是我获得了快乐,我愿意!
还有一种方法、思想、情感的分享,就好比简书,我们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观点、感受写成文字,分享给大家,我分享了写文字的智慧和时间,你看了一眼感觉没什么意义或者不敢兴趣,对于我来说什么也没有减少,如果我是个爱反思的人,我会去想为什么我的文字没有人阅读?没有人喜欢?这样的结果我已经有很大的收获了;如果恰巧您还喜欢我写的东西,还很慷慨的点了赞,那我不但收获了陌生的朋友,通过文字与你有了交流,更多的获得了快乐!这样的分享,是一个包赚不赔的事情,只是你愿意不愿意做,看不看的到其中的价值或乐趣而已。
以上的这两种分享不会给人带来不好,这样的分享单纯、不功利,分享者只是付出,对接受方没有任何的期许和要求,因此没有理由被人厌弃。那么为什么想在一说到“分享”人们会浮想联翩,甚至觉得水很深呢?我们通过一些所谓的分享来扫描一下社会上被病垢的“分享”我想答案自然就明了了。
现代人很聪明,知道人性是贪婪的,所以如果你说是“推销”、或者“投资”那么人们本能的都会调动自己的警觉,于是很多交易可能就被“说老实话”给扼杀了。那怎么办呢?于是“分享”这个温暖的词汇就被各路营销高手从词库中调了出来,并不断的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热播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被老聂分享了一把,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投资理财了,还充满感激的要请老聂吃饭…最后赔了个毛儿都没剩…
现在所谓的分享基本上是一个套路,老带新的奖励、提成都是“无意”分享后的“意外收获”这样既可以保全分享者的高姿态,和商业模式的淡商业化,有可以让后来者快速的、积极的、主动的成为“分享者”…据说互联网上的裂变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传统意义的分享,是分享自己已有的东西或思想言论,现在的人越来越多敢想,要分享未来,所以一定要相信这个未来是属于自己的,是属于每一个参与者的,当然是早到的吃肉,晚到的喝汤,不相信的那就不带你玩呗!所以就有了很多被打了鸡血的未来的“主宰者”,分享着上嘴唇和下嘴唇里那个吹弹即破的泡泡。
拿别人的、或者是预期中的东西来“分享”,您认为这还是“分享”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