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阅读《思考,快与慢》的第三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其中作者亲身经历的案例,我发现特别普遍,也特别诡异。
作者是编写“在高中开设有关批判与决策教材”的项目发起人。项目进行到一年的时候,他请所有人预测,完整的教材文稿提交给教育部所需要的时间。
结果是,团队内部预估最多两年半左右完稿。
随即作者征询课程编制专家希莫(也是团队内部成员),类似的团队曾经草拟过课程计划的数据。
希莫说“估测失败的团队大约占40%,没有一个团队是少于7年的,最多用了10年时间。”
作者继续问“与其他团队的技能和资源相比,我们的团队怎么样?在这些团队中,我们的团队大概处于什么位置呢?”
希莫没有太多犹豫说道“我们在平均水平以下,但也没差太多”。
最为诡异的就是,几分钟断断续续的争辩之后,团队成员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那就是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继续工作。
这本书最终在8年以后才编写完成 ,作者也早已离开了团队,这本书从来没被使用过。
作者从这件事中悟出的三点:1预测方法分内部意见和外部意见。2最初的预测体现是一种规划谬误。3是非理性坚持,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因为事业心而丢掉了理性(没有终止那个项目)。
这件事说明内部预测与事实相去甚远,而外部意见的预测性有着出奇的准确性,可人们往往会忽视外部意见的预测呢?
一句话概括:由于大脑系统1的一个特征“眼见即为事实”造成的一个认知偏差——人们往往是以脱离现实的乐观心态来做决策,由于过分自负,导致总是高估利益、低估损失。
乐观的态度对事情顺利进行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但是乐观的偏差确实需要运用系统2进行理性思考和抉择。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过度自信的乐观偏见的方法:
“设想,我们在一年后的今天已经实施了现有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到10分钟简短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在避免损失上有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