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袈裟

十几人围桌就餐,其中一同事提及近日,陪老母亲登山拜佛,闲话间我问,你们都住景区附近,工作地点又相通景区,可知道景区内,张骞以外,另一个名人是谁?

使我倍感意外的是没人知道,唐僧塑像就在景区中心路旁草坪处。她们散步时,有过无数次相遇,也曾瞟一眼,但是没有人上心这个和尚是谁?没有人想,为什么景区内给和尚塑像。

若此处立的是财神,可会如此冷清?

若把塑像移至庙堂,重塑金身呢?

唐僧之名,即使在疏勒,南昆仑,北天山,可与日月同辉。带领仨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功德圆满。按道理说,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唐僧塑像,纵然不拜,驻足是必然的。

唐僧取经路上,过疏勒,作为历史上的顶级人物,趟起的风尘,千年不落。疏勒人记住了,在张骞文化景区给唐僧塑像,白龙马?或已隐入传说。唐僧手持禅杖,身披袈裟,欠腰躬行,虔诚背后隐现艰辛。不似张骞塑像,在景区阔门处,骏马长空,气势铮铮。

张骞凿空西域,为商人开辟出一条商业之旅。唐僧用他不灭的信仰,为我们的精神寻找到一盏不熄的神灯。而我们只供奉神龛之上的金身,却不见肉身菩萨,是眼障,是心障。

眼之所见,即心之所见,站在苹果树下,我们看到的是苹果;果子被摘走,我们看到的是树上没有苹果。

我们何时见树见叶,见心见性?

游人熙熙攘攘,与张骞合影的络绎不绝,没有人注意到不远处草坪,在中国佛教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唐僧。尽管我们的生活中,离张骞远,距唐僧近,却只在灾厄时求神拜佛。当唐僧走出庙堂,在我们的市井烟火中,是什么让我们把他身上的神性去除了?他如常人,如陌生人,被我们忽略,漠视。

同事说,她跪下来烧香拜佛,内心是虔诚的。我不怀疑她们的虔诚,只是她们看不到来时的路上,印在尘埃中的足迹,已经向佛祖,言说了心声。

散步景区,走近唐僧,跟他说两句话:大师,六百年了,您的袈裟落满了凡尘,人们供奉的是那个旃檀佛。不知道您在这儿走下神坛,如我,如他,如一个烟火市民,是幸,还是不幸?转身时,忽觉以一颗世俗心,揣度一颗清净心,羞愧难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