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爱分享的璐璐,今天我们继续《书简阅中国》第三集的解说和剖析。
遥远的距离,也无法阻止我们心意相通;
不同的志向,也不影响我钦佩你的才华;
再大的风浪,也无法阻止我迎接你;
人生路漫漫,有一位挚友,一个知己,不枉此生。
一、啊!朋友 再见——嵇康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放飞天性的时代,“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典型,7个才子,纵情山水,饮酒赋诗,甚至luo奔长啸,即使在几天也是行为出格的艺术家。“竹林七贤”的主要发起人正是嵇康和山涛。
山涛是一个为人老实温和之人,《晋书》中记载他先后两次担任吏部官员,选拔和举荐的都是贤才,毫无偏私。嵇康与山涛的性格截然相反,他狂放傲娇,对礼法不屑一顾,姿容俊美,文采斐然,偏偏不爱洗澡,满身跳蚤还偏偏培养了一个打铁的爱好。
公元254年,曹操重孙14岁的曹髦被立为皇帝,但魏国锝实权早已掌握在司马氏手里,司马师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代曹而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氏和曹氏一直剑拔弩张,当时的士人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处境艰难,“竹林七贤”就是最有名的7个隐居者。
“人与人之间能成为好友,最重要的是了解彼此的天性,然后成全他,别因为自己爱华丽的帽子,就勉强别人戴,自己爱吃发馊的食物,就拿死耗子来喂鸟。”嵇康给山涛写绝交信,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态度。
嵇康是曹氏一派的女婿。嵇康内心很清楚,山涛请他做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保全他的性命。但嵇康并非苟且偷生之人,为了朋友的前途,他选择了绝交。
一曲广陵散后,嵇康被杀,嵇康死后,山涛将嵇康唯一的儿子视为己出,抚养长大。生死之际,相互成全,友谊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此。
二、闪耀的双子星——白居易&元稹
有一种友情是“看到他就像看到自己”。千年前闪耀在大唐的一对双子星正是如此。
公元802年,31岁的白居易和24岁的元稹在长安相识,两人都是来参加吏部考试的热血青年。第二年他们一起考试一同登科,又一道分配做校书郎。他们都爱诗,爱杜甫的诗,爱杜甫诗中的现实情怀;他们都想做官,做最好的官,为天下苍生做官。在中国历史上,源镇和白居易合成“元白”。
“元白”最耀眼的功绩是他们倡导了一次文学史上的大变革——新乐府运动。两人合作的《新乐府诗集》成为大街小巷的潮流文学,其中的内容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弊病,引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微之啊,古人说,不得用的时候,就自我修行,得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坚守的是圣贤大道,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腾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机勃勃,勇往直前。”
梦想的翅膀迅速变现实的疾风折断,公元810年,元真的事业走入低谷,他仗义执言,多次被贬官外放,甚至遭到殴打,白居易为元稹感到不公,屡屡站出来为他说话,但都没有结果。5年后,官场失意的白居易和元稹一个被贬江州,一个外放通州。
20年同起同沉的友谊,一生有幸遇到的知己,失去了他,像丢掉了自己,元稹去世的第八年,流浪在人间的白居易,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悼亡诗“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三、曾经是朋友——王安石 司马光
亦敌亦友,君子之交是友情的另一种境界。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和司马光就是这样的典范。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面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困境,年轻的皇帝力排众议,起用王安石推行变法,王安石变法领域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新法引起了激烈的争议,反对者众多,司马光就是反对者代表。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2岁,两人都在21岁中进士,宋神宗继位之前,两人同朝为官,与欧阳修、包拯等都是好友,然而,两个满腹经纶的朋友,性格却截然相反,王安石固执、激进,司马光沉稳、老到,他们都赞同变革,但方法和思路完全不同。
司马光:“我与你,虽然想法不一致,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你正在你的职位上实现你的理想,以拯救天下百姓,我已辞去我的职位,践行我的志向,以福泽天下苍生,这就是所谓和而不同,我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是尽朋友的道义,舍弃还是采纳,全在你了。”
司马光远离朝堂,蜗居洛阳,开始编撰《资治通鉴》,笔耕不辍。这一写就是15年。
王安石:“人们习惯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两天了,如果你责备我,是因为我任职这么久没有干一番大事业,让老百姓得到些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有罪;如果说我现在什么都不做,墨守前任的陈规旧法,那我不能认同。”
王安石郁郁而终后有人趁机诋毁王安石,被司马光阻止,在司马光的心里,王安石是正直的人,值得尊敬的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党同伐异,两人的关系,正如王安石在书信结尾描述的一般,没有机会与你见面,但内心对你仰慕至极。
四、赠你一朵小红花——爱新觉罗·玄烨 曹寅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清代康熙皇帝批复的奏折,“知道了”是出镜率最高的句子,无数个“知道了”有一个最别致,三个字的右上角,有一朵小小的红花。这小红画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帝王内心深处最深沉的友情。
曹寅正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清代,皇室的孩子一出生就会离开母亲,交给保母抚养,孩子与保母的关系往往比生母还要亲近,曹寅的母亲正是康熙的保母之一。康熙和曹寅是名副其实的发小。
帝王身处权力的顶峰,信任之人少之又少,朋友就更难得。曹寅对于康熙而言,不仅是朋友,还是心腹。江宁是今天的南京,康熙时期江宁、苏州和杭州三个制造局,以江宁为首,三织造不仅为皇室供应丝绸,同时作为内务府的派驻机构,实际上也监控着江南大大小小的官吏。康熙将如此重要的职责托付给曹寅,其中的信任无人可比。
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4次都住在曹寅家中,为官30余年,曹寅一直担负至关重要的职责,管控丝绸和食盐,督造货币,押运赈灾的粮食,修建皇家行宫,这些事物都关乎国运。
康熙59岁这年,曹寅没有等到康熙的药就离世了。爱屋及乌,康熙对曹寅的后人也给予了很多越规的恩惠。失去挚友,帝王终究还是孤独的人,在批复奏折的时候,康熙一定有过画画的冲动,他想在“知道了”的边上,再画上一朵小红花,但是,发小只有一个,小红花已经无人欣赏了。
五、倾其所有,只为你归来——顾贞观 吴兆骞
1500公里并不遥远,一句承诺,可以等待20年,友谊,可以跨越距离,超越时间。
一个在北京的千佛寺忧心忡忡,另一个在黑龙江的宁古塔命悬一线。两人都不知道此生是否还有机会再见。
顾贞观,江苏无锡人,少年时代就加入了江南有名的文学社——慎交社,这个社团由吴江人吴兆骞发起成立。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顾贞观谦和有礼,吴兆骞桀骜不驯,两个热爱文学的人,互相欣赏,结为知己。
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人生会因为一场震惊全国的案件而改变。清朝顺之十四年(公元1657年)吴兆骞通过了江南乡试,成为举人,就在他即将一展宏图之际,这场考试被人举报了,发榜后,有考生认为结果不公,直言这场考试“弊窦多端”,无论古今,考试徇私舞弊都是严重的事情,顺治皇帝震怒,会审结果证实真的有考官贿赂,这就是清初轰动朝野的丁酉科场案。
第二年,朝廷召集所有考生复试,年轻气盛的吴兆骞认为如此对待清白之人有失公允,他交了白卷,这让他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顾贞观:“你在边塞已经20年了,我要像春秋时期的申包胥救楚国那样,实现自己的诺言,就算等到乌鸦变白,骏马长角,也一定要救你回来。”丁酉科场案最终由顺治皇帝亲自裁决,吴兆骞被判没收全部家产,流放黑龙江宁古塔。这一去就是23年,在所有人眼里,这相当于被判死刑。顾贞观给了吴兆骞一个承诺,我一定会救你回来。
顾贞观没有一时一刻忘记自己的诺言,顾贞观在康熙五年中举,后来成为国史院的低级官员,人微言轻的他一直在寻找位高权重之人帮忙,一些曾经和吴兆骞交好的人,已经在朝廷身居要职,但没有人愿意因为这个案件激怒皇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在纳兰性德答应10年内解救吴兆骞,顾贞观跪求5年内帮忙解救,纳兰性德找父亲帮忙找机会上书皇帝,解救吴兆骞。因为纳兰父子的斡旋,康熙读到了吴兆骞的边塞诗,颇为欣赏。公元1691年,50岁的吴兆骞终于生还,吴兆骞到性德府上拜谢,在一面墙上看到了一句题字“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汉槎屈膝处”,顾贞观为了营救吴兆骞曾在这里下跪,这时候,他才知道为了他的生还,顾贞观竭尽心力。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0年,又有哪个人,愿意花两个10年去等待朋友的归来呢?
以上就是本集的五个故事,又是眼泪不止的一天,朋友在当今社会被诠释的多么浅显,好像我们一起吃个饭、聊个天、逛个街就是朋友了,但在古代,那些君子间的友谊是那么的厚重,让我们自愧不如,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如他们这般对待自己的挚友,以后的岁月里,善待自己的挚友,将心比心,愿未来的岁月里我们都有属于我们自己真正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