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知道怎么了,早上回寝室晒衣服后,忘记带钥匙就关了门了。上课前才发现U盘落在原来衣服的兜兜里,一看今天要上的是《地下森林断想》,其实办公室里还是有课件的,备用U盘也有,但是总是不喜欢那个课件,所以由此干脆抛弃那个课件了。
在第一节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抛弃了课件,该如何进行我的课呢?
听的是新教师的课,课前认真备课了,所以总囿于自己的答案,对于老王的性格特点,老实和善良在琢磨了好长时间,其实可以放开,为什么说他老实,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说他善良,表现在哪里?而作者所希望表现的是什么呢?把问题抛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新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把控还是不足,所以就总在自己的预设中徘徊。
记得看了一则名家上语文课,就直接让学生写吃午饭,很多学生都写得千篇一律,只有一位学生写了“今天中午吃猪脚,很好吃,但是太咸了。”大师对这位同学大加赞赏,因为写出了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大师,上课的材料可能就是从学生这里来的。这样师生的思维才有所交错。
所以这一节课,我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谈起,然后说到张抗抗的努力经历。然后引入到了张抗抗的散文经常成为考试文的原因,是她的散文有一种模式,正应了中考的考点。从描写到联想再到情感再到思考启迪。同时用这个去印证这篇课文,然后又举了她的另一篇文章《鹦鹉流浪汉》,我在听课时特意摘录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这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启迪。而要求学生平时的写作也尽可能的运用这样的模式,对所写的内容首先要有细致地描写,然后进行联想,再注入深沉的情感,最后还要有些思考。这样的文章在中考中既稳又容易胜出。
当然,我还要求学张抗抗的语言,叠词的运用、四字短语的运用,以及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均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而积累语言需要记忆,诗词的记忆,好文章的背诵,我举例了矛盾能背整本《红楼梦》,陈寅恪几乎能把图书馆里的书哪一页哪一行都记下来。而记忆其实也是需要锻炼的,最强大脑很多都是专门训练出来的。
我举了记忆知识点的最佳方法就是“联想”,将一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更容易背诵,在学习上更趋向长时记忆。于是教他们知识树的整理。我特意举了“树”这个主题:由树把这一单元的文章串联起来,归纳总结出来,写树其实是在写人,《那树》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思,《谈生命》是用树的成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而《地下森林断想》是用森林的形成来赞叹生命的顽强不屈。而古诗中还有很多树,由学生来举例,我们总结出了古诗中的树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为景一为情,景的话主要烘托出了一种幽静的自然,表现了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而情还有特殊的树,如柳树,即有春的暗示,又有送别的暗示。
这一节课,没有用多媒体,而是将一些知识联系起来,用粉笔画出了学生回答的思维图,我感觉很多学生都能比平时更认真听了。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也可以走走原始之路。把对课件的注意力分出来,关注到学生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