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陆第一家诚品书店刚刚开业的时候,我和母亲去买书,我记得买过一本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母亲好像买了东野的《解忧杂货店》,又好像没有。准备买下时,我们是商量着她先看完,我再看,但是到后来就忘了。
《解忧杂货店》我是在kindle上看完的,原因是看完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想多看看其他的作品,看到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上东野写的话——“我希望读者能在掩卷时喃喃自语:我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
我对东野圭吾这个作家的印象始于他的成名作,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那部《放学后》,看完之后我给的评价并不高,我喜欢里面主角揭露凶手时那剑拔弩张的紧迫感,和凶手一边拉弓射箭一边漫不经心道出真相的文字中的饱满度,但是那种并不算惊艳的作案手法和理由,当时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东野是一个畅销悬疑作家,但是却称不上是悬疑大师,直到我看了他的《白夜行》。
我个人的用于习惯是在形容一本书的时候会用又抽象又生涩的辞藻,但是《白夜行》带给我的震惊,只能让我说出干瘪瘪的“太棒了”三个字,从那本书之后,东野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而这部《解忧杂货店》,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野,仍然有着那种“东野圭吾”的特色,但是却又温情又迷人。
我很爱日本的动漫,无论是只能播一个季度的十三集,还是被粉丝们戏称为“有生之年”系列的几百集,也看过一些日剧,和韩剧还有国产剧截然不同的风格也意外十分吸引我这个几乎不看真人电视剧的人。
日本人的文化,好像总是存在两个极端,他们善于描写变态,畸形和扭曲,你看那些人物就会起一身鸡皮疙瘩边叫骂出声,但同时他们也喜欢一切正能量,执着地追求着近乎虚幻的美好,却像是身处玻利维亚的天空之镜那样铿锵有力,他们尤其喜欢羁绊。
《解忧杂货店》,拆开来是散落的珠子,最后却是一副壮丽景致的一块块拼图。在以前写下的书评中我不止一次说过,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将所有不起眼碎片粘和成无价之宝的战栗感。
串联着解忧杂货店的故事的,是相隔了三十年的历史,是一位名叫浪矢的老人,一个平凡无奇的丸光园,还有三个因为犯罪而误入了这段时光的年轻人。看,就算是讲述这样的故事,东野的小说里还总是有犯罪的,但这一次揭露真相后得到的并不是血淋淋的阴冷和残酷,而是温暖和救赎。
杂货店的老板和丸光园的创始人不得不分开,因为杂货店而走上离家出走道路的和久浩介被送到了丸光园长大成人,在丸光园义演的鱼店音乐人为了救女孩的弟弟在大火中牺牲,换取的却是成为了天才歌手的女孩将他的自创曲《重生》传播到全国各地,而穿过三十年时光的犯罪三人组却拯救了同为丸光园出声的武藤晴美。
这本书好像没有真正的恶人,比起像孩子一样幼稚地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这里更注重的是挽回和救赎,还有我不知如何用言语来形容的,更宝贵的人生经验。看起来再坏的选择,你咬牙切齿地走到了最后,发现结局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坏,听起来再难听粗鲁的话,你仔细去思考采纳了,才会发现别人始终比你看得透彻。
太注重困惑苦恼本身,你放开了苦恼,却发现自己早在提问时内心就有了答案,需要的只不过是有人肯定给你信心。
读这本书的过程,不仅仅是游历那些各有苦恼之人的人生,更像是宝藏地图,你得从所有角角落落找到线索,在结局那一页你获得的,是没有一点棱角,光滑如冰岛以北海平面的玻璃,你可以透过玻璃看别人的一生从而学到什么,你也可以转转角度从玻璃中看到自己从而认清另一些东西。
我很喜欢读这种书的感觉,在看网上别人的评论时,有一个读者的留言最能阐述我此刻的心境:书里面附赠了一个书签,也许编辑没意识到,有些书是不需要书签的。
除了一个个立体又生动的人物形象还有贴切真实的烦恼,这本书本身就可以给人很大的代入感,当然可能对除了日本人之外的读者没有那么强烈。无论是泡沫经济还是奥运会,对于成长在日本本土的那些人来说,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有他们可以怀念回忆的东西。
因为熟稔,所以亲切。
说了这么多好话,但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却并没有我前面所赞扬的那么高。我很喜欢这本书,也深深感动于作者渴望传达给读者的那种信念和美好情感,但我对这本书的好感却十分朦胧,问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我说我喜欢它的温情和正能量,说出来自己都觉得寡淡无味。
你初次吃一道菜时觉得美味无比,但是你不会再升起念头去吃一次,尝过一次就够了,不是因为这道菜不好吃,只是没有那么那么好吃。
在你迷茫困惑时,如果有人从未来写信给你,嘘,不要说话,认真看,用心听,选择虽然都在自己的脑袋里,但是提出来的,往往都是不相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