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关于各省状元学霸们的报道便纷纷见诸报端,这其中,除了他们独特的学习方法,更让我关注的是他们良好的家庭教育。想必,这也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所重视的——我们急切地想知道,那些从容自若、成绩斐然的孩子是怎样培养出来的?这其中是不是有我们可以复制粘贴的妙药良方。
可是,和朋友圈里盛传的所有育儿鸡汤一样,这些报道总是带给我许多焦虑。我把这种焦虑归结为职业病之一。
生活中有一个悖论——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而不知道的越多,你便越迷茫,越焦虑。我想,一个职业为教师的父母大概对这一点体会深刻:我们教过了那么多性格迥异的孩子,了解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父母和家庭;我们见证了那么多失败或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印证了“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有一个问题家长”的论断;我们也有无数活生生的例子来证明那句“一失足成千古恨”是多么正确……同时,我们也知道那么多学习的好方法和坏习惯,知道那么多孩子将走下坡路的种种迹象,知道孩子在哪个年龄段出现哪些问题……
我们知道的太多了!
要知道,多少教育的金科玉律都比不上你亲临其境所受到的的震撼,所吸取血淋淋的教训。如果把教育问题比作一颗颗地雷,那么,在孩子可以独自走上道路之前,父母面对的就是一个地雷阵,在这个阵地上,我们与孩子同行。
相对其他行业的父母,除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教育理论,教师这个行业多了许多实例可以参照。所以,其他行业的父母可以陪着孩子欣然向前,或跌跌撞撞终成战士,或粉身碎骨终成路标,或默默无闻成为那个人群中的平凡者。可是,教师偏偏是那个身经百战的排雷专家:面对着一地深埋地下却显而易见的地雷,我们自信满满,却也战战兢兢。虽然我们坚信自己的孩子会是一个好战士,但是在引导孩子的方式上,这个度总是最难把握的,“循循善诱”我们自然懂得,但是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自作聪明地以为看透了一切,去未雨绸缪,去斩草除根?虽然我们明知道不能抱着孩子去走这段成长的路,但是,陪在孩子的身边又忍不住指手画脚、大呼小叫。
有一个统计显示:教师家庭出状元的概率很高,我不知道其出处和真实性,但是另一个说法也传播甚广:教师的子女大都没出息。和许多问题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事情,但是,教师的家庭教育中却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前几日,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再次出现在我们公众的视野中——这个同学们口中的完美无缺的“宇神”残忍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而他的母亲正是一个教师,当行凶者对杀人动机闭口不言时,大众的揣测无一不指向对其要求严苛的教师母亲身上。我不想妄加揣测和指责,但是在新闻后面的评论区,我却看到了太多触目惊心的控诉——控诉者多是教师子女,他们声称“做教师的子女是人生之大不幸”,那个其他人都以为的教子有方的成年人,在他们的子女笔下,专横无理、严苛得近于冷血,一桩桩的事情时隔多年孩子都没有释怀。
总结起来无非是两方面:其一,教师的日常工作大部分是面对孩子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心中不可被任何人质疑和反抗的权威性;其二,教师见过了太多太多优秀的孩子,无论你怎样优秀,做教师的父母总是认为你还不够优秀,且你应该更优秀。
大概是因为我始终是个悲观的人,对教育事件又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虽说我自己的孩子尚且不足三周岁,但是每看到这类相关教育的新闻,我便焦虑起来,身边同事们对孩子教育的无奈和困惑也让我深感育人的辛苦与艰难。
两周岁后,孩子懵懂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面对这个初现叛逆的熊孩子,我总是手足无措的。有时会自责自己忽略了他婴儿期的教育;有时会后悔自己一时的粗鲁带给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的语言能力很差,我又觉得他错过了最佳的学习语言的敏感期。总之,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都会引发我的焦虑——他乱扔东西,我担心他成为一个暴力的人;他拒绝读本,我又担心他日后不喜欢学习;他不顺心就撒泼打滚,我又觉得他任性无理;同时,我又不自觉地将他的行为和基因遗传联系起来,生怕他随了父母的某些性格缺点……而当焦虑太深,教育无处下手时,我就去找各种育儿书籍和教育视频,连朋友圈里从前不屑的鸡汤也要细细看上几遍。
可是,教育讲求“因材施教”,何况,网络时代下的鸡汤愈熬愈多,愈熬愈浓,你若盲目跟风,后果也未可知啊。任何一个阶段的疏忽都可能给孩子的人生之路安置一个绊脚石。
这一点,偶尔到班里来陪读的家长就是最好的实例。面对这些目无尊长的孩子,听班主任讲起他们的种种“光荣事迹”,我们是震惊的,而作为一个教师,看到这些家长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说起不争气的孩子暴跳如雷甚至痛哭流涕,我们有时很容易从他们的叙述和家庭情况中看出其中的症结。可是,育人更多的时候是不讲求“为时未晚”的,我们更多的体会是“为时已晚”——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融三尺之冰又岂是一日之功呢?
对于这样的家长,起初,我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的,我认为教育失败的恶果他们应和孩子一起去咽。可是,一个学生家长让我改变了看法。
周末的晚上,她给我发来了一段语音,大概意思是他的儿子在书摊上看上了两本书,要买回家,她不识字,只能向我求助 “常老师,你看这两本书是写找对象的吗?他能不能看?”随后,她发过来的书籍图片是《史记》和《中华上下五千年》。
那一瞬间,我感觉到的是无比的心酸,为天下所有“望子成龙”却无能为力的父母!
前几天,因为孩子的问题,我又见到了她,这次她是来学校陪读的:书声琅琅的早自习课堂上,她尴尬地坐在儿子的身边,孩子自然觉得母亲来陪读是丢脸的,他用一个早自习的沉默来表达他的抗拒。看着其他认真背诵的学生,她对着自己的儿子几次欲言又止 ,却终究什么也没说。想必,无论她说什么,儿子都会回她一句“你懂什么!”
我不知道那节课她有多么煎熬,但是我是备受煎熬的——煎熬在一个母亲面对叛逆的儿子的那种焦虑、忐忑、讨好、期望的眼神里。
真的,此时你无力苛责她给儿子的失败的家庭教育,你只有心疼!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第一次做父母,从这一点看上去,我们的起点似乎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非但“并非如此”,而且残酷得让你心焦——哪个父母不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呢?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有一个远大前程呢?面对孩子的教育,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能力范围内,他们已经尽力了!
所谓“百年树人”,是指培养一个人才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指一个孩子十几年的的成长岁月,也许还是几代人的奉献和传承——对于底层的百姓而言,跨越一个阶层,从来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而且稍有不慎,他就可能再次跌落到原来的阶层。凡事都是相对的,和很多成功的家庭相比,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愚昧无知的父母?
那么,谁又能保证自己教育出了一个成功的孩子呢?那个在人才济济的北大,吴谢宇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他的母亲又何曾想过在成长的哪个阶段给他埋下了一个“弑母”的引线?
从前,我总以为成功的教育就是让一个孩子功成名就,当我见了许多人,听了许多事,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时,面对着生活中的教育困境,我才懂得养育一个孩子的艰难不在于金钱物质的付出,而在于帮助他修身养德的过程。也许,育人也可以更简单一些——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坦荡善良的人,毕竟,除了那些最优秀的和最差的孩子,最后我们都会成为一个普通人,而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的,也许并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他的心态和性格。所以,我们的孩子可以不是一个“名人”,但是应该是一个“好人”。如此,我们就是成功的!
作为孩子,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是没有选择权的,我们是他们的父母,我们需要尽职尽责去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给他以鼓励和引导,督促和鞭策,尽量让他在成年后能足够强大地独自面对日后的坎途。在与孩子同行的这一段人生路上,我们肩负重任,必须谨言慎行。
我们羡慕那些优秀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孩子也同样羡慕那些优秀的父母啊。面对教育,我们不能总奢望做那个不劳而获的人——一个人才的培养是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和陪伴,是一个孩子日积月累的勤奋积淀,这个过程痛苦并快乐,也让我们的人生无比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