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一书中提到,为了使用有限的意志力就能进入深度工作,你需要精心选定适用于你自己所处环境的深度哲学。对,没错,哲学。
书中介绍了四种哲学,看你更适合哪一种?
1 禁欲主义哲学
简单说就是与世隔绝,可以长时间不使用电邮、社交软件,他的节奏他说了算。它适用于对世界的贡献是实在的、清晰的、可以个体化的群体,一般是杰出人士,他们有这个资本。
2 双峰哲学
即可以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双峰哲学适用于那些需要禁欲主义的高产出,但同时也认同从浮浅工作中获得的价值。双峰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因此这对一般人来说也是种奢侈。它认为要想拿到极端产出,需要主体在深度工作投入足够的时间,实现认知强度的最大化(真正的突破会在这种状态下出现)。
3 节奏哲学
即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可以结合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设定一个启动时间,降低进入深度状态的门槛。节奏哲学更适合我们大部分的上班族,特别是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但并没有人给你压力去完成这项工作,那么节奏哲学的习惯性特征或许对于保持进度就更有必要了。既极为高效,又不会令人心怀愧疚。
4 记者哲学
记者哲学说的是一种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以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只要有空闲,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记者哲学需要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价值有足够的信心,同时进入深度工作的技能也足够熟练,难度相对较大,毕竟使头脑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我只在一件事情上实现过这种模式,就是当时在某个图像处理项目中做badcase挖掘模型时,只因为足够自信和足够喜欢,足够想做。
虽然人们往往会尊重你隐身的选择,但大环境所迫,隐身可能也很难做到心安,因此,相比双峰哲学,节奏哲学可能更适合于我们,定下规则,累计正反馈,形成习惯。但有时候,我们的日程安排已经很满,没办法压缩出时间施行这种习惯,所以我们同时可以运用记者哲学,充分利用任何一小段空闲时间,竭尽可能的压缩出深度工作的时间,用到对自己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