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收入途径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以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然而他一生周游列国,干七十余君无所遇。郁郁不得志,终老曲阜。现在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自驾游都是奢侈的事,那个时代,孔子带着一大群弟子周游列国,无疑需要有巨大的财力支持。
孔子没有像鲁迅一样留下日记,把每一笔支出记得清清楚楚,只能靠我们自己去考证了,我查了查手头的《史记》和《论语》,发现孔子的经济大概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工资收入。《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地位。成年以后,曾做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也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职务,而场中牲口就越养越多。后来,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翻译过来是: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长官,一年后,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办法。孔子便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 根据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还做过中都的地方长官和鲁国的治安首长,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长,也算是高官了。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翻译过来是: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这回是以公安部长的身份代理总理了,是毫无疑义的高官。
孔子一向主张“学而优则仕”,并且身体力行,“仕”除了实现政治理想之外,获得收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论语•泰伯篇》载:“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跟着他学习多年,而不求仕禄,这样的人很难得啊!放到现在也是,到了大三和研三,都坐不住板凳了,个个都在忙着找工作。翻过来考虑,通过出仕获得收入,孔子应该也不怎么反对。
二、学费收入。《论语•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用现代文解释,就是:只要有人送给我十条干肉做学费,我就没有不教他的。“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可能也不算薄礼。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古人吃肉不易。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但是《史记》记载,孔门弟子三千,那么光学费收入对于孔子来讲恐怕也不是小数目。
三、馈赠。还是《史记》里面的记载:“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这是鲁昭公的馈赠,更大的一笔馈赠是这条:“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孔子于是到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中。卫灵公问孔子:“你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俸米六万斗。”卫国也照样给了他俸米六万斗。和上面呼应,孔子的工资收入相当可观,而卫国的这六万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资,只能算是馈赠了。
四、弟子的供养。孔子的弟子众多,除了正常缴纳学费之外,不乏财大气粗的学生通过另外的方式为老师提供经济帮助。还是看《史记·孔子世家》:“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有一个叫公良孺的学生,驾着自己的五辆马车追随孔子。这应该是变相的物质资助;孔子的学生中最有钱的应该是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则为抗争命运而经商,行情看得很准。《史记·货殖列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於天下者,子贡先後之也。”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子贡最为富有。子贡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司马迁在子贡的列传中认为,孔夫子之所以声名鹊起,部分功劳应归于子贡,因为他总是开着加长型的卡迪拉克在各国跑动,会见贵族和国王们。正因为他钱多,所以影响力也大,牢牢掌握着话语权,做大买卖的同时,把孔夫子的名声也顺带打出来了。估计夫子周游列国的同时,子贡出力也应该不少。
由此可见孔子的收入可以分为几部分:俸禄、赠予、供养、学生束修等,那么孔子的财政状况如何呢?要我看,出了“困于陈蔡”这样的突发事件之外,夫子的财务状况大部分时间应该是良好的。这回看看《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冉子与之粟五秉。”,“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古代“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仪礼・聘礼》),即一秉合一百六十斗。冉求共支给公西华母粟八百斗;孔子支给原思,未注明量词,亦有注家以斗为量词,当有九百斗。表明孔子所掌握的资财相当可观。
通过分析,可见孔子周游列国,主要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自己温饱无虞,甚至生活优裕的情况下,仍然为了理想奔走呼号,在理想缺失的今天,即使去掉孔子身上的一系列光环,仅凭这一点,孔子仍然值得我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