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为物听

作者速写

平凡是最美丽和永恒的。

无数次踏上子牙河,不是因为它的奇异和神秘,而是一种回首后的心生蔓延,是一种简单到简约的释怀,象渴了后的井水,饿了后的棒子粥,是一种平凡之后的踏实。

神遇了,才入心。入心了,才融化。融化了,才平凡。而只有平凡的东西,才能悠然闭目,冥思神游,有滋有味。这一切是和心灵感应自己生命体验联系着的,无关奇异。

怡心悦情的东西,是闭上眼睛,打开感知器官的活动,只有奇异和惊吓的事物,才能让人瞠目结舌。

眼睛睁的大了,心灵就会关闭。所以,当今人做目不暇接的事多,悠思瞑目的事少。

古人提戒,五色乱目,少有应承。

作者速写

行走在子牙河,是行走在生你养你土地上的畅想。神明打开的那一刻,魂灵的唤醒,与躯体飞离,附着在所见、所思物体上,让这所见物体神物相戏,两两成欢,曼妙生烟。

而所思之物与神明相遇,与眼前实物没有了关系,是脱离了我和它的关系,化成了它与它,是神与神的关系。即我之神游离体外,与物之性或神相邂逅的关系。其相遇后,亦是两两相欢,嬉戏玩耍。这时冥思的我,就灵魂出窍,空冥迷恍,似有似无,如真如幻,欲人欲仙。

作者速写

神明的激活,就是走近造化才有的反应。没有和造化物体之性对话能力的人,不可能在单纯和荒疏里寻得发酵。游丝近物远人,神明离俗得醒。古人绘画六法中,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放在首位,是灵魂的体操规范动作,没有灵魂与造化(实与虚)的游离能力,中得心源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心源之作,何来“气韵生动”。

故,画论中的“骨法用笔”,“随类辅色”是放在后面说的,是手上和眼里的东西,属于“技”之范畴。而师造化,气韵说放到前位,属于“魂”之范畴的。

以此来观,古之“六法”,前面讲的是魂灵之修,是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规法。后面讲的是躯体之修,是睁开眼睛,闭息提气,完善技术的规法。

作者速写

灵魂,走在躯体前面,就象影子在身后一样。如果跟着影子走的人,一定是暮色晚钟。

学会在一个普通风景和普通心境里,寻找温暖和异样,是观心的能力。面对荒疏到萧萧瑟瑟的大地,物体风景落入空,而心内风景却放大起来,嗅觉,听觉,感觉都调动起来,这些感知,就是灵魂的先遣队,尖刀班。放魂灵醒起来的时候,神明(天外来物,不属躯体)来了。它的到来,是和面前物体和风景之神对话的。这时的躯体之神和物体之神,相遇相合,并且有了它们自己的方言和对话。所以,每每到此时,感知者(我),就感到陌生风景,却是熟悉的地方。这种感觉,是远距离看到自己魂灵的影子,脱壳舞蹈。此刻的我,是面对造化之神和灵魂之神的相拥,又像看到自己的宠物与别的宠物相嬉戏,知它乐,也知我乐了。

此乐乃真乐,心开了花,灵绽了放。

作者速写

所以,懂得,才会上千遍的踏上故土,不是去收集风景素材。而是感受生你来源,豢养灵魂苏醒的过程。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越陌生了,失去了新鲜感。在踏遍千山万水时,丢却了自己。

作者速写

风景就在脚下,缺少发现的不是眼光,而是观心的能力。

古人讲到,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不及一夕山里。就是神游的能力。

五代时的宗炳也将采撷来的画稿,挂在墙上,扶琴击鼓,听的却是“万山皆响”。看来,此时的他,听不到琴鼓之音,探闻的是万山之音。此时的琴鼓,是他叫醒魂灵的方式,目的是让魂灵与万山相欢。

这屋内之欢,是他复习每次与万山之欢的回忆。可想,他的万次山林之欢,何等惬意。

所以,懂得他和古人修为时,独自一人,深居简出,那是他与神明日日生欢时。

也懂的,宗炳类古贤,知音为造化,不为人。

知音为人听,还是人与人。

知音为物听,才是仙。

作者速写

                                2017.3.22于子西庐画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