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平,在商海中沉浮二十载的创业老炮儿。曾经破产失败但依旧东山再起,由失败的创业者逆袭为创业者背后的财主。他靠的不是具体的门道,而是比一般人更高一层次的思维和意识。他有哪些精彩的观点要与你分享呢?以下是本期的投资人说。
传统行业、新兴行业都脱离不了商业的本质
九十年代初,我是做实业、开工厂起家的,那时候是个20多岁、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商海不测,1997年时,我的工厂破产了。创业失败后,我来到了上海建工去工作学习,第一年奖金拿了三万多,第二年奖金翻了16倍。面对五十多万的巨额奖金,我婉言谢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骨子里还是有创业的情结,我对老板说,奖金我不要,只要给我机会,让我承接公司的定单我就知足了。
老板一再劝说我留下来,甚至不惜给予我边打工、边创业的特权。但我还是选择all in进去,全身心的去创业。
后来,我拿了三千多万的定单开始做起了钢贸生意,直至2006年,房地产行业起风时,我投身到房地产市场。两年的时间里,操盘了很多项目,踩过一些坑,也赚过一些钱。2008年,受全球次贷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极度萎缩,观望了一年,我转战VC行业,做起了投资人,并且希望能够做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人。
实际上,很多投资人都是从传统行业过来的人,挣钱的逻辑差不多,只是做到的大和小,挣得多和少的问题。创业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踩过一些坑,有人赌博亏掉,有人狂妄亏掉,有人扩张亏掉,有人是被熟人坑的。我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在哪个阶段出现了哪个问题,在行业里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问题,我是需要复盘的。总结的经验必然会传导给我投的企业或者CEO,我需要和他们去沟通。
我曾经出现的问题和我身边失败的人出现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重复上演。所谓传统企业家和现代企业家,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概念的不同。包括现在去学王阳明,去看曾国藩,看晋商、徽商各种商,为什么学习过去的这些文章,学说?因为希望以史为鉴,了解更多在现有的商业氛围当中,前人踩过的坑,然后尽量避过。人和人打交道简化,商业的本质是雷同的,只要看到本质。
Elon Musk之所以做得这么牛,因为他看到这些事的本质,特斯拉创始人本人觉得这个电动车发明出来之后代价太高了,根本没办法做出来,Elon Musk他就分解,找到这件事的本质。轴承多少钱,轮胎多少钱,电机多少钱,电池多少钱,怎么做才能把成本降到最低,怎么样才能提高到高效,怎么做让所有的消费者接受,把商业的本质找到,仍然是商业的本质。
包括我们昙花一现的美国首富亚马逊的老大,他到现在为止都在亏损,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给他投钱?他为什么股票市值那么高?前几天一下子成为全球首富。就那么几天时间,但是不管是几天,他的逻辑也是相同,找到商业的本质。你去买东西希望有物美价廉的商品给到你,更舒服的服务、更便捷的服务,不是说一定要廉价,当然是合理的价格,这就是我所说的商业的本质。
包括我们投项目,我们得根据它的思路考虑它对用户的价值在哪儿。是不是刚需,是不是确实它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用户所需要的,这个很重要。
守在黎明前的黑暗,用智慧击败困难
2009年起,我陆陆续续投资了很多公司,国家最早一批诞生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我都投了,一投就是一两千万,占百分之二三十的股份,成为绝对大股东。
2014年,互联网金融起风时,我们又押注了几家互金企业,在征信、借贷等细分领域都有所布局。那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是做熟人借贷生意的,可以帮助熟人之间打借条,比如咱们俩认识,找你借五百块钱一千块钱,不好意思说打个借条,那就上他那儿打个借条。
我们是种子轮投的,当时只投了50万元。创始人是北大的硕士,曾带领过企业上市,后来到华鸿集团做战略投资部的总经理,20多岁的小伙子,主导过两起大的并购项目。等到钱快用光的时候,很多知名投资人都要投钱给他,可是他没要,非要拿自己的钱投天使,说到A轮再来拿钱。后来A轮是上海某创投基金投的,第三轮是知名上市公司投的。
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光鲜。我们投他的时候是在2015年,那时候他们刚刚起步,这家公司的CEO后来把自己的几百万积蓄花完,其他几个人合伙人陆续离开,因为大家之前做了好几款产品,总是赚不到钱,坚持不下去了,只有他一个人在那儿坚持,守在黎明前的黑暗,一步步破解难题,现在这个产品有了很大的自然流量和用户。
我很欣赏学习能力强的人。投资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和他见面,一周不见,他的知识点就增长很多,每周知识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我们也经常会有思路上的碰撞,对待一件事情,你思考的方向在哪儿,我考虑的维度在哪儿,就这样发生智慧的碰撞。理论上,创始人的学习能力能够支撑企业走多远。
所以,我们经常说投人的标准,不光需要创始人能够坚持,讲究诚信,还要有知识迭代能力。
诚信比智慧更重要
2016年,我和合伙人张龙成立了海贝资本。合伙人只有我们两个,人少好决策,我们两个人中如果他想投,我不看好,我们就相互讨论,他找依据,我也找依据,我们俩沟通碰撞,哪怕投一百万,我们得把这个事说明白了。反过来我想投他不想投,也是反复推敲碰撞。
我们关注天使轮到A轮的项目,人工智能、消费都是我们主投的领域。每年经手的项目有数千个,先是在投资经理那儿粗过一遍,筛选下来的优质项目到我们手里,大概有几百个。觉得还不错的话,我们就约创始人路演,之后我们整个团队再深入研究,可以的话,再详细尽调,通常来说,尽调的通过率只有1/10。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尽调的环节上死掉呢?很大程度上,是违背了诚信原则,触碰了商业的底线。比如,有的公司明明可以按照实际工资缴纳社保,却非得按照最低基数缴纳,那员工能认可吗?就算他们认,那也是没办法地认,不是欢天喜地地认。如果企业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还能做多大,走多远?老对你的员工那么抠,他们还能有多大动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同样,如果企业与员工在合同中签订的工资与实际不符,也一定会毙掉。这是原罪,说明企业不诚信,同时也可能说明它没有上市的野心。还有如果发现企业偷税漏税,就算做得再厉害,我们也坚决不投。诸如此类的不诚信行为,我们都不会投。
颠覆式创新远比微创新更具价值
本质上,我们希望能看到颠覆某一个行业的项目。在投资方向上,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和其他风口上的行业,一开始风头正劲,最后哀鸿遍野的景象不同,人工智能是技术领域的创新,而非商业模式的创新。一个创业公司真的做到技术创新还是蛮难的,所以说时间窗口还是蛮长的。它未来可能会渗透到各个细分领域中,比如医疗行业AI、金融行业AI等等。
已经看到的突破是在自动驾驶,以及在国外应用较多、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AI医疗,这两个都是真正的刚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事实上,AI在医疗领域取得的突破,已经初现端倪了。我们之前说的医疗,更多的是侧重于治疗,譬如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但是现在的变化,是从偏后期的治疗延伸到了前期的预防,比如我们最近看过的智能马桶。众所周知,到医院检查很常规的一项就是晨尿、晨便,你需要预约挂号、留便、提取检查结果,整个流程非常冗长。现在足不出户,在家坐在智能马桶上,就能省略到医院留便的过程,每天都能采集到数据,检测出随时可能出现的生理变化。
从偏后期的治疗到前面的预防,我认为对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改变来源于此。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强需求,它可以使我们活得更加健康、长寿,让你发生一丁点问题都能早期预防和治疗,而不是真的等我生命垂危、病入膏肓了才去看病。等到这种行为改变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中时,到了2029年,活到120岁真的不再是奢望。未来当技术达到了一定成熟阶段,这一定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产品。这是刚需,属于非接触式的硬件采集。
而这也是海贝资本眼中的好项目,我们期盼更多能够颠覆行业、满足需求,甚至创造需求的项目出来,而不是停留在某一领域做出微改变、微创新。
【转载须知】
1、本文为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依法享有汇编权及注释权;
2、如需转载请留言后台或联系微信:wuyaoguaiguai,取得授权后方可转载。禁止二次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