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阳台算不上宽敞,瓷砖缝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灰尘,晾衣绳是爸用粗铁丝拧的,常年绷得笔直,上头总挂着妈洗得发白的围裙、我的校服外套,还有爸那件掉了两颗扣子的格子衬衫。但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装着我从小到大最踏实的日子。
春天一到,阳台就成了妈的“小花园”。她总爱从菜市场旁的小摊上,淘些便宜的花苗——多肉是必买的,胖乎乎的叶片裹着白霜,妈说“好养活,渴了浇点水就行”;偶尔也会带两盆吊兰,垂下来的藤蔓能绕着阳台栏杆缠半圈。有次她买回来一盆栀子花,花苞小小的,裹着绿衣裳,妈天天早上都要扒着花盆看:“怎么还不开啊?”没过几天,第一朵花终于绽开,雪白雪白的瓣儿,香味能飘进客厅。妈高兴得跟啥似的,赶紧叫我:“快来看!咱家栀子开花了,比楼下张婶家的还香!”那阵子,妈总爱把栀子花剪下来,插在客厅的玻璃杯里,家里处处都是甜丝丝的味儿。
夏天的阳台最热闹,傍晚时分,爸会把竹躺椅搬出去,再摆个小方凳,放上一壶晾好的大麦茶。我写完作业就凑过去,跟爸挤在躺椅上,看天上的云慢慢飘。有时候飞过几只鸽子,爸就指着它们说:“你看那鸽子,肯定是隔壁楼王大爷养的,早上我还看见他在楼下喂呢。”妈则在一旁择菜,择下来的青菜叶不扔,装在塑料袋里,说是“明天给楼下的流浪猫带过去,那小家伙昨天还在单元门口等着呢”。偶尔有晚风刮过来,带着楼下小饭馆飘来的炒辣椒味儿,还有邻居家孩子的嬉闹声,混着大麦茶的清香,成了夏天最难忘的味道。
秋天的时候,阳台就成了“储物间”。妈会把晒好的萝卜干、干辣椒串起来,挂在阳台的挂钩上,红的红、黄的黄,像一串串小灯笼。有次我帮妈翻晒萝卜干,不小心碰掉了几根,妈赶紧捡起来,吹了吹上面的灰:“别扔啊,洗干净还能吃,咱过日子得省着点。”爸则会把秋天的厚被子抱到阳台晾晒,中午的太阳晒得被子暖暖的,晚上盖着,满是阳光的味道。有时候我会趴在晒好的被子上,听妈跟邻居李阿姨在阳台聊天,李阿姨说“今年白菜价便宜,我囤了二十斤”,妈就接话:“我也买了,等过几天腌成酸菜,冬天给你送点尝尝。”
冬天的阳台有点冷清,风一吹,窗户缝里会漏进寒气。妈就把那些怕冷的花搬进客厅,只留下几盆耐寒的多肉在阳台“站岗”。但即便这样,阳台也少不了生气。有次下雪,我早上醒来,看见阳台栏杆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赶紧拉着爸去堆雪人。雪人堆得小小的,就放在阳台的角落,爸还用黑纽扣给它当眼睛,用红辣椒当鼻子。妈看见就笑:“你们父女俩,多大了还玩这个。”说着却拿起手机,给雪人拍了好几张照片。那阵子,每次从阳台路过,看见那个小雪人,心里就暖暖的。
后来家里装修,爸说要把阳台封起来,装成阳光房,妈却不同意:“封起来干啥?夏天吹不了风,冬天晒不了被子,那还叫阳台吗?”最后还是听了妈的,只把阳台的窗户换成了密封性好的,晾衣绳依旧是那根粗铁丝,花盆也还摆在原来的位置。
现在我在外地上班,每次视频,妈总爱把手机镜头对着阳台:“你看咱家的栀子又长花苞了,比去年还多;我还种了点小青菜,绿油油的,等你回来就能吃。”爸则会在旁边补充:“上次你说想吃萝卜干,我跟你妈已经晒好了,装在玻璃罐里,等着你回来拿。”
每次挂了视频,我都会想起阳台的模样——铁丝上飘动的衣服,花盆里盎然的绿意,还有爸妈在阳台忙碌的身影。其实我知道,我想念的不只是那个阳台,更是阳台上承载的那些日子:没有山珍海味,没有华丽装饰,却有着最朴素的烟火气,有着爸妈最真切的爱。
今年春节回家,一进门我就先去了阳台。栀子花开得正盛,香味扑鼻;萝卜干挂在挂钩上,红彤彤的;爸的竹躺椅还在,上面铺着妈缝的小棉垫。妈笑着说:“就知道你要先看阳台,快坐,我给你泡了大麦茶,还是你爱喝的那个味儿。”我坐在阳台的小方凳上,喝着温热的大麦茶,看着窗外的阳光,忽然觉得,不管走多远,只要这个阳台还在,家就永远是最踏实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