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是不喜欢读小说的,由于没有耐心,长篇大论的文字往往使我头疼,要读下这么多文字,真的是一种煎熬,尤其是有时候遇到不懂的文字,典故,话语更是一头雾水,读了让人头大,不如不读。这也说明,越是求知越是困惑,愚昧者往往是开心快乐的。
读小说,也就这几年的兴趣,一直到自己开始了写作,才明白,读小说的好处,可以稍微变换角度去思考,去认知,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让视角更加多元化。
一,信与不信之说
没有读三国之前,对于三国故事的了解,主要来自别人的讲解和电视剧,半信半疑,自己又懒得求知,在懵懵懂懂之间徘徊不定,长进不大。
在有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又虚荣心作怪,半吊子水乱晃,喜欢吹捧逞能,自然也没赞下多少墨水,一直犹豫不前,幡然醒悟,人生已经是过去二十来年,想一想,光阴虚度,痛心疾首,不过,此刻开始,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很多,所以,又开始了成年人的认知升级。
少年时,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现实,小说里的人物关系,就是生活中的人物关系,长大些,才明白,现实要比小说复杂很多,往往许多事是不可信的。小说里的人和事自然也只是娱乐娱乐,作为精神上的心奋剂,为清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姿色。将小说中的思想文化提纯上升到精神高度,为读者所想,所悟,所用,才是读小说的意义。
二 读小说,让时间拉长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刷小视频,刷微博,朋友圈,因为这些内容的刺激程度要更加频繁,总是源源不断的刺激着观众们的神经,让观众欢呼雀跃,不亦乐乎。
读小说可能没有这么刺激,当然,也分小说种类,破案侦探类小说会有短时间内的频繁刺激,言情小说差点,情情爱爱,你侬我侬,多半都是无病呻吟者的陈词滥调,让情窦初开的年轻人看看还新鲜。
看小说觉觉得时间被拉长,并不是因为觉得看小说浪费时间,而是在同样的一段时间内,小说当中的故事情节已经推进了许多。这让我有着一种“幻觉”,觉得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很多很多,时间自然而然觉得长了很多。同样的一天时间可以吃喝玩乐,过得很快,也可以阅读一本小说,跟随作者的视角,让自己的时间“变长”。
阅读小说让时间变长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思维成长。当读完一部小说之后,所获得的思维上的进步,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一日千里的,这种进步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飞速的进步,当然,也有可能是虚幻的,只有把小说中的精髓化入自己思维深处才可以是为我所用了!
三 读小说是品评文字
看电影,视频,不太需要花费太多脑力,因为那是被动的接受,阅读小说有一定自己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阅读小说是可以自己掌握进度的。这就给读者自己主动权,让读者来把控进度,心情好,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快一些,疲惫了,心乱了,可以慢下来。
好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写点评,联想其他文章段落,查典故,有更加深入的交接,一般的段落,可以匆匆看过,因为每个人都知识储备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都阅读进度也不同。
文字是已经被创作出来的东西,小说家的能耐就是要把一个一个的字堆积成一篇文章,用数学上的话说,就是要排列组合,这就是藏在每个人脑海里的东西了,把这种创作的灵感写出来,就是好的小说创作者了。
文字的组合排列让读者有了不同的兴趣,说白了,就是想尽办法抓住读者的人,用文字来“讨好”读者,吸引着读者往下读,一直到文章的结尾,这就是好小说的魅力。
四 小说家要有功力
小说不过是作者假借他人之口说出的自己心事,现实才是创作小说的根据,生活才是小说的现场原材料采集地,会小说者,要会生活,会观察,会聊天,会提炼。能胡扯的人很多,能归纳总结而成文的人很少,这就是小说家的功力了。
小说家要想写出好的小说,一方面是自己的积累,平时多留一个心眼,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把这些东西串成故事剧情,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积累也要够,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里,要依靠人脑去记忆这些东西,实属不易。另一方面,也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好小说并不一定在当时好,也许过了几十上百年才好,才被人接受,对于读者,这损失不大,但是对于作者而言,作品得不到当时人的肯定,那就不能以此为生呀,这是有一定压力的。
写小说的功力也是要磨合的,和其他的事情一样,也不是一日之功,伟大的作家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也许写十部小说才有一部是出名谋利的。耐得住寂寞,当然,最好写小说是副业,把主业做好,再搞一搞副业,如果副业带来的收入超过了主业,再把副业转正便是。
最后,现在作者角度读小说
当读者已经跟着作者的思维往前走,把小说中的人物情感都当成了自己的情感波动时,这个时候,小说家就成功了,因为小说成功的影响了你。
但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读者是一个“被牵着鼻子走”的角色,要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作者设置这个情节的原理是什么?想到表达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就明白其中原委了,跳出读者视角,用“上帝视角”来看待小说,会有一种全景天窗一般的明亮感,也就更加明白作者暗含着的深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