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主旨〕
孔子勉励人要修德。
〔注释〕
(一)「孤」即孤立。
(二)「邻」是亲近的意思。
〔今译〕
孔子说:「德行良好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人会亲近他。」
〔引述〕
孔子这一句话,便是《易经》坤卦文言所说的“敬义利而德不孤”。意思是恭敬、适宜,一旦确立,就能够促使美好的德行广博而不狭窄。
有些人朋友很多,经常来往,显得十分热闹,但内心的感觉,却相当孤独、寂寞。因为朋友满天下,知心的却不知道在哪里?有些人刚好相反,来往的朋友很少,由于谈得来又有良好的默契。就算不常往来,也觉得彼此心意相通。为什么这两种人会有这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大多是酒肉朋友,重视物质的享受而忽略精神的感应。后者则是道德修养良好,君子之交淡如水,内心充实,自然不孤单也不寂寞,天天自得其乐。
〔生活智慧〕
(一)自认为曲高寡和的人,大多骄傲自负,看不起别人,谈不上道德修养良好。这样的人,大家不愿意亲近,当然孤独、寂寞,怪不得别人。
(二)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士,必然关心社会人群,也不可能看不起别人。重视道德修养的人,自然乐于向他请教,和他来往。人不在多,真心交往最要紧。
(三)品德修养良好的人,大多重视内心的悦乐。吃得好不好?穿得漂亮不漂亮?居住的房屋是不是美轮美奂的豪宅?根本不在乎。这样的交往,当然是志同道合的欢聚。
〔建议〕
注意自己的修养,自然有人声气相通,因道结合,成为知心的朋友。
摘录自曾仕强先生《论语的生活智慧》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