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批:古人的好文章多不胜数,从韩愈以后,人们多批评辞藻华丽的赋文,那是因为曾经赋文被用来藻饰太平拍马屁的太多了,从而失去了真性情。但赋文之魅力却是真实存在的。好文章也不少,歌功颂德的司马相如先不必说了,曹子建、贾谊、王勃这些人的篇章那是有真实干活的。至于《吊古战场文》,估计多数人并不熟悉。但绝对的是好文章。金才子说了:人但惊其字句组练,不知其只是极写亭长口中“常覆三军”一句。先写未覆时,次补写欲覆未覆时,此写已覆之后。还是老金眼毒,一语中的,主要是因为其心中有大局观,以胸怀评文章,名师一言,恰如醍醐灌顶,胜于盲人摸象。学文章,应该先学其胸怀架构,观其大略。《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诸葛亮读书,说:“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与孔明为好友,当然是有点本事的,不然人家也看不上他是吧。但四人读书明显不同,其他四人“务于精纯”,孔明则“观其大略”,所以其他四人当官也不过是当个刺史什么的,最大是个省委书记就撑死了。但孔明就不同了,是可以执掌一国的。
可见读书不一定说是记性好、悟性好,主要是要用胸怀读,也要读出胸怀来。至于教科书中,包括语文考试中,动不动就考某一个字的意思、考翻译、考虚词,实在是坐井观天,舍本求末,要多愚蠢就有多愚蠢。凡是古文章,多读,而观其大略,除非专家学者,就不要钻牛角尖,一定要完全弄出个一二三四来,虚词知道怎么用、何处用,即便你不知道它学术的用法,但当自己写或者读时就知道它该在哪里,大概什么意思就行了。至于翻译,只要自己一边读下去,知道意思就可以了,至于自己译出来的水平如何,那要看各人的文字功底了,其实古文翻译出来,不管翻译的多好,都没那个味道了,还是不翻译的好。譬如《离骚》,这个可真不如不翻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怎么翻译都不是味儿,啊,我家祖宗是当皇帝的,我爸叫伯庸。再往后,就是屈原边哭鼻子边抱怨,我抹着眼泪问苍天啊,人生道路多艰难,你不爱我就罢了,为何还要找小三?额,我还是去读原文,翻译真的受不了。
所以读书,最重要的就是体会思想、观其胸怀、学习写法(法度),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无论是写作上还是胸怀上的水平。
《吊古战场文》是一篇赋文,全文几乎全用四字词组,一气呵成,押韵而精炼,更重要的是写法严谨曲折,步步为营,且作者怀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思想高度凝聚,所以是难得的好文章。本处不加翻译,只插评写法和笔法,有兴趣者可自己翻译,或者朗诵百遍,文义自知。
吊古战场文:
浩乎平沙无垠,敻(音,xiong,四声,辽远的意思)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音,ting,三声,快跑)亡群。(此几句先写空场,环境宣氛围。)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尝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亭长语至此。)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只用“伤心哉”三字承接,却以秦、汉连问,下即紧问近代。妙!)
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万里奔走,连年暴(pu)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阔天长,不知归路。寄身锋刃,腷臆(音,bi yi,均四声,郁闷的心情)谁诉?(此一段写三军初合未覆时,字字酸苦。)秦汉而还(还,以来的意思。),多事四夷。中州耗斁(音,du,四声,败坏。),无世无之。(上云“秦欤?汉欤?”,此处仍从秦、汉嗟怨而起。)古称戎、夏,不抗王师。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异於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呜呼噫嘻!(胡可胜怨?)
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主将骄敌,期门受战。野竖旄旗,川回组练。法重心骇,威尊命贱。利镞(zu,二声,箭头)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析(xi,一声,崩裂)江河,势崩雷电。至(此写初战未覆时,字字酸苦。)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鸷鸟休巢,征马踟蹰,缯纩(zēng kuàng,缯,丝织品的总称。纩,丝绵。古代尚无棉花,絮衣都用丝棉。)无温,堕指裂肤。当此苦寒,天假(帮助)强胡,凭陵杀气,以相翦屠。(加倍写苦寒。)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可胜言哉!(此写三军正覆时也。)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此重写三军欲覆未覆时。)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此写三军已覆之后也。)
吾闻之:牧(牧:李牧,战国末赵国良将,守雁门,大破匈奴的入侵,击败东胡,降服林胡。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赵。)汉倾天下,财殚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汉。重怨。赵,即秦也。)周逐猃狁(xiǎn yǔn。也作“猃狁”、“荤粥”、“獯鬻”、“薰育”、“荤允”等,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时,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统军抗击,逐至太原,不再穷追。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狁,至于太原”。),北至太原,既城(筑城。)朔方,全师而还。饮至策勋,和乐且闲,穆穆棣棣,君臣之间。(叹周。)秦起长城,竟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秦。)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遍野,功不补患。(汉。再怨秦、汉。看他叠叠只怨秦、汉,即近代不言可知。言在历史,意在当代,高手文章,即是如此。)
苍苍蒸(音,zheng,一声,众多。)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父母,作四句押韵,一解。兄弟、夫妇,各作二句押韵,亦一解。)生也何恩?杀之何咎?(以至情至理断之,悲天悯人,既是胸怀。)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洒酒祭奠。),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写其家中,字字酸苦。)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怨之至,怒之至,为嫌出于诅矣。)为之奈何?(一问。)守在四夷。(一答。忽作一问一答,文章便寂然而住。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