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实在不知道做什么,就找了这部在凤姐公众号上看到的电影来看。看完之后不禁唏嘘,每个人最后都是变成了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挣脱心的牢笼,飞向更宽广的世界。
8岁的玛丽和44岁的马克思,意外地成为笔友,他们向对方倾诉着自己内心的世界,他们都从彼此那里收获了友情和力量,这份友谊像一束光照亮了两个人灰暗的人生。但故事并没有嘎然而止,马克思是一个患有暴饮暴食症、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城市孤独患者,他没有朋友,他有三个人生目标:找一个朋友、吃不完的巧克力、搜集齐喜欢的电视剧的玩偶。在他中了彩票后,后面两个目标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同时他与玛丽的友谊也出现了裂缝。虽然最后两人重归于好,但是随着玛丽把他的经历当作案例写进书里并且出版时,他的愤怒和痛苦再次让这段友情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而另一边的玛丽则因为自我怀疑逐渐变得消沉和颓废,她开始酗酒,就像她妈妈一样。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人生也不是只要有乐观精神和努力的力量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最后马克思原谅了玛丽并说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借着心理医生的名义告诉玛丽,我们年轻的时候,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们自己,人无完人,我们要接受自己的缺点。
故事结局是马克思安详逝世,玛丽和邻居都走出了心底的阴霾,战胜了自己。
电影看完了,自己的人生还得继续。看着影片里马克思的一生,不禁觉得害怕,害怕自己也会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然后等着生命终结。正因为年轻,所以有希望,这份希望一直支撑着我们度过一个个孤独的日子,因为我们相信终将收获幸福。但我们真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吗?曾经我以为住贵的房子可以让我不一样,其实并没有差;曾经以为吃到渴望已久的料理会幸福,其实不如一碗解饿的面条有满足感。我曾经以为我追求的就是我想要的,后来才发现自己错了。而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