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培根也说过“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之类的名言。类似把人往读书求知之路上引的善言警句数不胜数,这里的“读书”一般泛指求学、求知,我今天要说的是纯粹的“阅读”——读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纸质的书。
读书,其实是一件费心费神费力费时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不喜捧着书本,尤其是电子产品泛滥的年代,人们取悦自己的途径更为便捷,从朋友圈、自媒体获得的信息足以满足各种社交场合的闲聊胡侃。
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重新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想了想,大概有这么些理由:读书可以不断修缮、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保持思想的独立、完整;三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读书,丰富的是自己的整个精神世界,遇到岔路能理性决策,遇到泥淖能超然对待,而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什么、证明什么。
读什么书好呢?时常会有朋友、同事让我帮忙推荐几本书,以前总以为能写书单是件助人为乐的事,也很喜欢向别人介绍某某书很值得读、应该读某某书,现在想来,其实我是自作聪明地剥夺了他人学习的机会,所以我现在很少爽快地直接推荐书单,我更希望想读书的人为自己亲自列个书单。选书是读书的开始,从茫茫书海中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就像在茫茫人海中选一个能陪自己终老的人一样,值得花费一些时间的。其实书无非就这么几类:
一是专业的——与工作职业有关。这类书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什么不读呢?大概是因为这类书读起来一般都比较吃力,而且很多人对工作并没有太多的热情,自然也没有研究的愿望。选择这类书籍,一次性不要太多,且一定要有针对性,近阶段工作中哪些方面急需改善,列个清单,按重要性和可行性排序,根据排在第一的问题选一本书认真读起来,且一定要边读边对照自己原有的思想去思考,在比较中找差距,且读有所悟时一定要实践——且读且思且行,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有趣的——与兴趣爱好相匹配。这类书一般都会自觉自愿、兴致盎然地去读,选书的时候也会自己从书堆里脱颖而出,不再赘述。
三是有用的——与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生存、生活的常识,我们一般通过上一代人的言传身教、身边人的相互探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很少从书中寻找答案,尤其是现在海量、开放的互联网资源,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以前为了学做菜,买了很厚的一本菜谱研究,现在各种美食app应有尽有、图文并茂;以前身体不适总是喜欢查阅我家先生书柜里那些大部头的医学书,自己研究做诊断,现在度娘也能略知一二……不过,除了生存在技能、生活常识以外,每个人还是应该系统读一点心理学的书。活得有质量,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更需要健康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杂七杂八的心理工作室诊费飙升、各种讲座铺天盖地的原因吧,选择困难时不妨认真读几本书或许能有所获。
四是无用的——用来发展跨界思维。这类书就是我们常说的“闲书”,看起来无用,却是发展跨界思维的一个契机,“开卷”必“有益”。于我而言,或许历史是无用的,但花点时间读一读还是很有必要的,现实中不理解、想不明白的事有时候会从历史事件中会得到一些启发,从历史发展规律中能预见某种未来。有用、无用,也是因人而异,且随着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有用无用也会相互转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哪来的时间读书呢?我们每天像陀螺一样,或主动、或被动地无休止地旋转着,“没有时间”是拒绝读书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真的这样吗?某平台完成规定分数至少需要35分钟,再忙我们也能挤出时间;每天无目的地在电子产品上流连忘返的时间也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一定不是这个世界最忙碌的人,绝对不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这样评价他:“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比尔·盖茨也能每年保持50本书的阅读量……他们的时间从哪儿来?只是因为自律和懂得合理利用时间。
读书,总归不会是一件没有回报的事。也许今天看不到,明天也还看不到,耐心一点,相信总会在你恰好需要的时候,读过的书会适时地帮到你。
读书,终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如果还没觉察到它的好且尽管观望着、欣赏着身边那些读书的风景,不焦虑、不鄙视就好了,“汝非鱼安知鱼之乐”,等哪天心动了,悄悄端起书在这风景中寻得一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