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圣外王
说到儒家,必定要跟智慧扯上关系,说到智慧,必定又会有东西方的不同。东方的智慧,特别是儒释道三家,它们都把对生命的改造放在了第一位,强调实证实修,属于悊学的范围。西方的智慧,特别是一神教衍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它们把逻辑推理放在了第一位,强调讲的清楚,属于哲学的范围。
儒家对生命的改造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内圣外王。内圣是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生命维度,从而摆脱三维世界的束缚,以一种整体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世界和人生。外王是把自己已经证到的至善境界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让其他的生命个体也可以发生良性的改变,从而使社会越来越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人性本善
如果内圣的功夫是确实而人人可成的,那么,就一定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每个人本来就是圣贤,做功夫只是使其恢复而已。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就说明每个人原本都是好人,之所以有坏人和病人,是因为受了外力的影响,使原本美好的生命遭遇扭曲和变形。
人性的善恶问题历来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笔者想从自身的体会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从本性上讲,人是生而平等和本自具足的,父母未生,天地未显,其性纯净无染,一点灵光,至善至真,由此观之,人性本善。
继而降生为人,局限于三维空间,形成牢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认为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自我并对其产生强烈的执着。从此,分别心产生,二元对立的世界就开始了。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有人我是非,自然也会有好坏善恶,一切的衡量标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凡对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对我不利的就是坏的,无论何种境遇,只要发生,就会以记忆的方式被储存起来,这些记忆包括了我们曾经感知到的所有信息,无论是知识、情绪和观念都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强盗家庭,经常被父母打骂,周围的人也都是粗俗和暴力的,长大以后,他可能像他们父母那样做强盗,也可能不会,但他对世界的认知跟普通人是不太一样的,他的很多表现看起来像个坏人,实际上他坏不坏呢?不坏!他只是被环境创造的记忆给蒙蔽了而已。假如他能放下所有的知见重新归零,他就拥有无尽的可能性,他可以选择以归零的心态自由自在的活着,也可以选择体验其它的各种样式的人生,只不过,从此以后,他的生命里再也不会有痛苦。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这其实是不对的,认为人性本恶会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更会把掠夺、竞争和欺骗当作人类生存的主要手段,最终的结果是自我毁灭。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该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共存,而不是自相残杀式的苟活。
三、儒门心法
既然人人皆可成圣,而我们此刻却又是凡夫,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让我们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呢?有的!儒家的十六字心传就是其中的一种。十六字心传一共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流传的道统文化,就是这十六字心传,尧传给舜,舜传给禹。后世所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学生曾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这个道统的路线。以后讲思想学说,也都是这一方面。但不要忘记,这个道统路线,与世界其他各国民族文化是不同的。中国道统,是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是入世与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开。出世是内圣之道,入世是外用,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所以上古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他们一路下来,都是走的“内圣外王”之道。”
王阳明在《象山文集序》中对这十六个字解释说: “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
“人心惟危”,人的妄心是躁动而难以捉摸,要时刻保持警醒,察其善恶,每一念都不要放过,功夫纯熟,妄念虽有,却了了分明。在治国方面要懂得体擦民情,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不要管制过多,也不要放任自流。
“道心惟微”,人心顿歇,道心显现。道心微妙,能生起无穷的妙用。在治国方面,要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让百姓安居乐业,并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其富有创造力。
“惟精惟一”,道心既已显现,应常安住其中,无论外境如何,此心始终如如不动。修道犹如逆水行舟,尘世的纷扰往往令行者道心退失,不过,若能换一个角度,每一个纷扰又都是进步的机会。
“允执厥中”,无论作为一个修道者还是治理天下的领导者,对于世间的是非人我都不要执著,善也罢,恶也罢,都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有自私的我,才会有是非的心。跳出二元对立的怪圈,执一守中,万物将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