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代表了什么隐藏信息?
你知道大脑最喜欢做什么事吗?——「 学习方法」综合解析17。
你是否曾经说过这个词:不就是……
996的工作方式,不就是资本家压榨员工吗?
那些网红,不就是坐在屏幕前,随便表演一下吗?
所谓的拖延,不就是懒吗?
上篇我们讲到,拖延症也可以分成恶性和良性的,适度的良性拖延是有益的。
想要获得拖延的好处,你需要尽早开始,但不急着结束。通过竭尽脑力的学习、遇到卡点和适时转换的方式,循环往复,科学的实现大脑的全天候高效运转。
(见【16】拖延,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通过对拖延的深入理解,你会发现,当我们使用「不就是……」时,很容易做出一些浮于表面的判断,有时候还会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维陷阱中。
事实上,「不就是……」的本质,是一种「自我解读」。而「自我解读」,则是内化信息的一种手段。
之前分享过,学习就好像购物,包括一整套的流程。
准备:明确目的、筛选内容、选择方式
过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内化信息
应用:实践、评估、迭代
每一步,都是我们可以在「竭尽脑力」环节中进行的内容,具体详见学习法综合解析1~11。(虽然中间穿插了24小时学习法的部分,但我还是把这个框架接回来了(捂脸)……)
对于内化信息的方法之一,「自我解读」在不同的书中常被称为为复述、关联、细化等等。
本质上,它是一种基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关联过往的经验,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解读过程。
当我们进行自我解读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呢?
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概念:图式。
标准定义不讲了,简单来说,图式就是由你过往所有的信息、经验、或思维、行动方式所组成的「套路模版」,它也是「大脑进行决策时,隐含的背景信息」。
举个例子,当电影中出现这样的场景:
雨天,一群人穿着黑色的衣服,打着黑色的雨伞,神情肃穆的围站着,人群中间有人在痛哭、点燃蜡烛……
成年人看到时,很容易就明白这是一个葬礼;而儿童,却通常无法理解这是在做什么。
即使电影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明,我们的大脑也可以通过已有的图式,将信息补充完整,让我们解读出电影中的「未尽之语」。
你知道大脑最喜欢做什么吗?
答案是:编造合理的故事和赋予信息意义。
如何编故事和赋予意义呢?依靠图式。
要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
而大脑在繁忙之中,必须将这些信息加工处理后,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决策。
图式,就像一个大大的背景板。大脑收集到的信息后,会努力的将这些碎片嵌入到背景图式中,将其尽量拼凑为能解释的、有意义的、逻辑自洽的整体。
当你听到别人的悄悄话中提及你的名字,很可能会假想出一些东西:「昨天刚理了发,他们是不是在说我的发型?」「难道我被老板骂了一通的事情,被谁知道了?」……总之,大脑会试图把那段没听清的八卦,以合乎我们内心逻辑的方式给补全。
因此,当我们进行自我解读时,作为底层背景的图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影响注意力。
你知道1元硬币上有什么图案吗?
我们通常很难注意到,因为即使不注意那些图案,已有的图式也可以让我们分辨出1元硬币和使用它。
- 影响记忆。
美国曾经进行过一项实验:
让参加者观看同一个撞车视频,之后询问他们,撞车瞬间的速度是多少。
不过,在询问时,实验员会使用5种代表不同强烈程度的词语,smash、collide、bump、contact、hit,这几个词都有碰撞的意思,但smash代表的程度最强,其余的依次减弱。
结果表明,询问时使用碰撞程度越强的词语,参与者回答的速度越大。
由此可知,对于需要「背景补充」的信息,大脑很大程度上受到图式的影响。这一过程甚至会改变我们的记忆。
- 影响判断。
上文提到的电影案例中,成年人可以判断出影片中正在举行葬礼,而儿童却无法产生这种关联。
假设我们看到这样的图片:
成年人看到的图案,可能是相爱的情侣拥抱在一起;而儿童看到的,是一群海豚。
- 影响预测。
假设我们即将要去拜访一位教授,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想象?那可能是一位彬彬有礼的、满头银发、知识渊博的中老年男性。而真正见到了教授,才发现是一位热情洋溢、性格开朗的美女。
这里,图式对教授的模式化认知,影响了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测。
- 影响行为
当我们去一个非常高级的餐厅就餐,图式会让我们尽量小心慎言、保持仪态;而如果是去路边撸串,则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
由上可知,图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甚至可以说,大脑中所有的图式加在一起,组成了我们这个人。
那么,图式有什么特点呢?
- 每个人的图式都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双胞胎、生活多年的夫妻,他们内心的图式都是不同的。因此,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鸡同鸭讲
大家讨论同一个问题或产品时,感觉彼此都无法说服对方。这是因为,双方的图式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在工作中很常见,需求者与执行者貌似达成了共识,但双方内心的解读并不相同。当执行者做出成品时,与需求者的预期可能会差距很大。
- 知识的诅咒
它指的是:当你知道/学会了一种知识后,你很难想象自己没有知道/学会它的情景,就好像被已经获取的知识诅咒了一样。
这个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当你学会了一种知识,它就变成了你图式的一部分,而图式是「隐藏」的。
在我们进行信息交互时,总会默认「别人的图式」与我们的相同。有了这个前提,我们会重点传递那些自认为「相对独特」的信息,而忽略传递那些「默认已知」的信息。
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大动肝火甚至心梗住院。这正是因为在家长的图式中,那些信息是简单的、一目了然的、容易理解的。因而忽视了,这些信息其实并不存在于儿童的图式中。
反过来说,家长通常只能跟读小学的孩子较劲,而无法辅导读中学的孩子。因为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家长的图式中也是空白的……
- 图式是个人对信息的解读,它并不是客观的
2013年戛纳国际创意节,有一则广告震惊世界,它真实记录了一个名为《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的社会学实验。
这个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
Gil Zamora是一名美国刑侦画家,通过被害者和目击者的碎片描述,为罪犯画像,协助警察破案。
他可以将从未见过的犯人画的惟妙惟肖,很多画像甚至与犯人的样貌一摸一样。
这次,Gil Zamora将为7位从未见过的女士画像。
首先,他通过7位女士对自己样貌的描述,画出一副画;然后,他邀请另一些与这些女士有一面之缘的人,来描述这些女士的样貌,从而画出另一副画。
最终,两幅画放在一起是这样的:
即使你的样貌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的对象眼中,因为图式的不同,各自解读的信息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图式的非客观性,意味着它通常是不完善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对图式进行优化和迭代,甚至是推倒重建。
- 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
小孩子在学习分数或小数时,通常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原因在于,学龄前的岁月里,他内心构建的图式是:数字代表了实体的数量,例如1=1个苹果、10=10层楼梯。
而分数或小数的概念,代表着1~2的中间,其实存在着无限多的数字。这种情况,又很难在现实中以直接的方式体会到。因此,它对儿童过往的稳定图式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有一种效应叫做确证偏见,它指的是:人们很容易留意到那些契合自己图式的信息和现象,而忽视与图式不符的内容。
即使是科学家,也很难避免这种偏见(想想地心说和日心说),对普通人来说就更困难了。
所谓学习,正是要通过与其他人图式的对照,来改善我们自己的图式。
那么,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不能使用「不就是……」了吗?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背后隐藏的信息其实是:「我的图式是全面的、完美的、稳定的、无需调整的」。它切断了我们对图式进行优化的可能性,让我们陷入一种浅层的、简单的、直线式思维方式中。
下一次,一旦你发觉自己要使用这个词语,请提醒自己,当前并没有在真正的进行深度思考,而只是用自己固有的图式去「套一下」。
以上,讲了这么多理论。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更好的自我解读呢?
篇幅原因,我们下次再说(捂脸)。原理就这些,你自己先想想?
阅读到这里,感谢你付出的时间^ ^。
按照惯例,留下一个执行清单,大家一起来完成吧~
执行清单:
- 回想一下,你是否使用过「不就是……」?当时是针对什么样的信息呢?针对这个信息,现在换一个思路,你是否可以想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 对于图式,你是否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将它写下来;
- 基于图式而引发的一些现象,你是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起码举出一个。
(未完待续……)
ps:完成清单的同学,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执行成果哦^ ^
参考书籍:
《科学学习》
《深度学习》
《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