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春秋时期管仲、鲍叔牙和齐桓公之间的故事。管仲之贤,鲍叔牙之义,齐桓公之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就是根据管仲和鲍叔牙各自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故事为题。
世人皆知成语“管鲍之交”,多形容二人情谊之深,互为知己。“管”即管仲,鲍即鲍叔牙,二人皆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
管仲家中一度穷困潦倒,鲍叔牙相对富裕,在古代以财产定等级的风气下,鲍叔牙却仍然和管仲结为知己,并且处处为他着想。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管仲与鲍叔》一文中曾提到“……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长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意思是二人常一起经商做生意,管仲家贫,常常将大部分的利润分给自己。但是鲍叔牙看破不说破,就算知道了,也只是笑笑而过,并且之后一如既往地善待管仲。
后来,鲍叔牙成为齐国公子小白的门客,而管仲则为暂居鲁国的公子纠出谋划策,二人均成为了政客。齐国暴乱后,国君被杀,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小白和纠身为国君的合理继承人,纷纷赶回齐国。
但在路上,管仲为了让自己服侍的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在背地里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以期使他受伤好放弃王位。但是这一箭,却恰好被公子小白腰带上的饰品勾住,从而幸免于难。
后来小白得以坐上王位,史称齐桓公,而管仲也因为伤害齐桓公被囚禁。
齐桓公认为在自己是公子的这些年,鲍叔牙出力最多,献策最好,因此想要让他当宰相来帮自己治理国家。而鲍叔牙十分谦虚,推脱说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冒着杀头的风险,大力举荐尚在牢狱之中的管仲。
鲍叔向恒公进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之后齐桓公不计前嫌,欣然应允,派人将管仲接回朝内当宰相。鲍叔牙得见昔日好友,甘愿在背后指导辅佐管仲为相。
最后终于成就一代霸业,以至于后人称颂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是“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读到这里时,应有许多人感概管仲之贤,鲍叔牙之义,齐桓公之仁。管仲足智多谋,有才干。鲍叔牙在朋友陷于耻辱境地时不曾走开,而是施以援手,可以说是管仲的“伯乐”;齐桓公则胸怀宽阔,光风霁月,任人唯贤,令人敬佩。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痴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字里行间都是对鲍叔的感激与惺惺相惜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常常被后世引用,来表达对知己的欣赏。
而今年全国语文一卷作文中,也以这三人的故事命题,后人赞叹齐桓公创造天下霸业宏图,孔子却说这是管仲的功劳;司马迁也说世人不称赞管仲这样的贤才,而是更多地褒扬鲍叔牙这种慧眼识珠的伯乐。可见三人各有千秋,为世人津津乐道。
《史记》曾记载:在管仲出任宰相的这些年里,说不上是大国的齐国,竟然在海滨之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称其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故’。
可以说在当时,齐国已经成为较为强大的一个国家,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就连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君主贤德,社会富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到最后其他国家都尊齐国为主。
而齐桓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可以说齐桓公任命管仲,是绝佳的选择,而管仲突出的能力和鲍叔牙的慧眼识珠,也旁敲侧击地显现出来。
后人对这三个人物的喜爱赞颂程度不一,大多数人只道齐桓公会用人,宽容大度抛却个人恩怨,但是却忽略了这三人中在背后默默奉献的鲍叔牙——鲍叔牙谦逊仗义,不计小财小利。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伯乐眼光和对朋友的忠心不移,就没有当日能够施展才华的管仲;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自知之明,甘居人后,齐桓公就会因此失去贤才,或许鲍叔自己当上宰相齐国也会繁荣昌盛。
但是会造就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所创造的春秋霸业吗?答案不得而知,但相信大家心中已有决断。
以上就是三人之间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相信这个话题在后世依然会盛久不衰,裨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