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形容不出对德国的感觉,这里有最好的锅、最好的刀具、最好的车等等很多扬名世界的品牌;另一面,日耳曼民族,曾经又那么好战、彪悍。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曲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似乎,它从未在我的短期或长期行走计划里出现。因为要迁就丹麦,所以就近选择了德国。
纯粹的风景,对儿子而言似乎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而汉堡的微缩景观,则是此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这个位于仓库城的模型展览中心,由双胞胎兄弟格瑞特和弗瑞德里克•布劳恩(Gerrit and Frederik Braun)共同创建,有哈茨山、阿尔卑斯山、奥地利、汉堡、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和瑞士7大主题。这不是一般的微缩景观,而是融智慧、严谨、科技、创想与一体的恢宏的作品,已荣登吉尼斯世界纪录。你可以看见火车穿过隧道、货车急驰在高架桥、飞机正在起飞降落、轮船正在离开港口,消防车正在救火,载人的热气球正在缓缓升起……还有白天黑夜的转换,更有按钮可以实现一些场景的互动。着迷的儿子看了一遍又一遍,我逛得实在累的时候,就在出口椅子上坐着,放手让他自己去看,规定的时间回来找我。他最喜欢飞机起飞降落,来来回回地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录像拍照。甚至特意等到了火山喷发。最妙的是,还有“巧克力工厂”,直接生产出来可以吃的巧克力,儿子前前后后排了四次队去等巧克力,我尝了一颗,入口即化,并没有因为是演示品而在品质上糊弄。一个小小的微缩景观都是如此用心、精密、细致,这似乎更容易解释为什么德国两次战败又两次崛起,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若论城市的魅力,柏林并不突出,只是它的确蕴藏了太多的历史。战争都已结束好久了,这里依然被所谓的“东方”和“西方”撕扯着。比如东边画廊,这是柏林墙倒塌后的1990年9月28日,来自21个国家的180位艺术家在长达1316米的柏林墙上创作的不同主题绘画组成的画廊。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现在的柏林墙两侧,是忙碌的建筑工地,旧时的伤痛,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中被渐渐地碾压平坦。那么,曾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那些人呢,如若地下有知,会不会释然?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第二场世界大战之后,勃兰登堡门同柏林墙一起见证了德国近半个世纪的分裂,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它成为了两德统一的象征。
与丹麦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德国城市的热闹与生活气息,在柏林购物中心的广场,也有跳舞的大叔大妈,谁说广场舞只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而且,我还觉得,高鼻梁深眼睛的大叔们,似乎比年轻小伙子更有魅力。
汉堡-柏林-慕尼黑,这在德国版图上似乎画了一个三角形,一些比较有名的小镇,都来不及去了。估计就算德国一个国家,十几天也只能勉强玩个大概。出发之前看到一篇与德国有关的文章,品读后索性把重要的摘录下来。
自从二战结束后,德国用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就重回世界GDP第二的位置,是欧洲GDP的无冕之王。当初马歇尔的要经济手段控制欧洲的“阴谋计划”,成了助力德国发展的阳谋。德国经济增长稳健,抗风险能力强,无论是石油危机、次贷危机还是欧债危机,德国经济都表现出了极强的“防风险”及“抗危机”性,这得益于其“实业为王、深耕制造业”的方针。实体经济是国家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它的有序发展可以有效盘活投资、消费、出口,使经济马车高速运转。“德国制造”的世界口碑彰显了德国制造业的突出地位,与稳固的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是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任何经济现象背后都将穿透到特定的文化,而经济现象与文化又不断的交互影响。德国最容易想到的标签应该是理性、纪律、严谨、一丝不苟、自强不息及精益求精,这种文化标签的背后,其实是德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德意志民族历来被称之为“哲学的民族”,其哲学发展源远流长,诞生了康德、莱布尼茨、马尔库塞、叔本华、尼采、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各哲学家的流派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穷根究底,殚精竭虑,将对哲学问题的探究做到极致,并甘愿耗费毕生精力撰写庞大的哲学著作。而欧洲大陆哲学界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学派把哲学当成科学对待,这股思潮又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了顶峰。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德国人形成了理性严谨,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德国人一丝不苟地深耕实业并做到精益求精。
摘录这段话,是因为它正好解答了我内心探究的东西。
从柏林到慕尼黑,四个多小时的火车,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直奔宝马博物馆。
宝马博物馆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馆里按不同年代和时期,展示历年来所产的各类宝马汽车、宝马摩托车,我是怀着一颗敬仰之心来参观宝马的,觉得这才是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品牌,而随了宝马,德国还有奔驰、奥迪、大众……所以有人写“德国经济已强大到令人窒息的程度”一点儿都不为过,而这种强大,是深植于骨子里的,从匆匆地行走中不可能看出来。
一位外国记者问西门子总裁:“为什么区区8000万人口的德国,竟然会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对方回答:德国的工匠精神会对每个生产细节非常重视,他们承担着生产顶级产品的职责,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所以德国涌现出奔驰,宝马,奥迪,阿迪达斯……那位记者反问他:“企业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吗?”西门子总裁回答道:“不,那是英美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我们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更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
而且,在德国人看来,他们国家没有资源,几乎所有重要的工业原材料都是靠国外进口来的,所以必须物尽其用,尽量延长使用期,这才是对原材料最大的节约。德国能有用100年的锅,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而这些,绝不是我几天的旅行就可以感知到的。我只能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了解、去体味。
愿意再有机会走进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