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自私,可是又觉得有些对不起家人,问怎么克服自私自利的心理。
心理学对“自私心利”的看法有些不同。
晶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相互谦让,先人后己,优先分享。家里的氛围看起来也挺好的。
婚后,晶跟婆婆一起住。只是婆婆家的氛围完全不同。
他们小两口每月要交生活费;工作日虽不用他们搞卫生,但是他们自己的房间婆婆从来不帮忙收拾;他们的衣服婆婆从来不帮忙洗,也不帮忙整理;周末,婆婆给自己放假,不做饭,要么小两口做,要么去外面吃。
刚开始,晶特别不能接受婆婆的“自私自利”,就一个独生子,又不缺钱,竟然还跟儿子要生活费!生活上的事分的一清二楚,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她感觉算的太清了,就不像个家了。
可是,后来她慢慢发现了好处。她自己的钱可以随心所欲的花而不必顾虑婆婆的看法,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必顾虑婆婆的感受。
她去旅游,去健身,去美容,甚至她去蹦迪跳舞,婆婆都不会有一丝半点的不高兴。婆婆说他们是成年了,日子怎么过是他们的事情,又没花婆婆的钱,她为什么要不高兴。婆婆甚至说,他们出去了,自己还少了忙碌,难得轻松。
慢慢地,晶竟然不太习惯娘家的氛围了。
她去旅游,妈妈骂她乱花钱;她去蹦迪,妈妈骂她没正经;她添昂贵的衣服,妈妈骂她败家子……
为了堵住妈妈的嘴,她不得不屡屡从自己的开销经费里分出一部分给娘家人买东西,也不得不约束自己的花钱欲望。
可是,自由自在的感觉实在太好了,她还是更喜欢用自己的钱宠爱自己的感觉。
她回娘家越来越少了。逢年过节,回娘家的时候,为了免被啰嗦,不得不换上以前的旧衣服。
她虽然喜欢爱自己的感觉,却慢慢地在娘家人面前生出自责和愧疚,觉得有些对不起他们。对自己爱上“自私自利”有些担忧,问我她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了。
太多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不能爱自己,不敢爱自己,不会爱自己……幼时的贫瘠和匮乏把不值得不配得的理念深深扎根到我们的潜意识里,不敢越雷池半步。
当终于有机会感受自由,好好宠爱自己,如此美好的感觉,让我们生出恐惧:我是怎么了,怎么变得这么自私自己了?我是不是变坏了?我还是个好人吗?
自我怀疑和否定让我们不敢继续爱自己,但是对取悦自己的渴望又时刻诱惑着自己。
这不是心理有问题,而是心理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挣扎,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并不能阻挡生命绽放的渴望。
我告诉晶,她不是太自私自利了,而是自私自利的不够大胆,不够理直气壮!我还告诉她,她,花自己的钱,拿自己的钱满足自己正当的需要,何错之有?
大胆地去“自私自利”吧。
对了,你是一个敢于“自私自利”的人吗?
我是小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