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男友下载了一款共同记账软件,本想靠它实现“财政透明”,没成想直接把日子过成了“财务谍战剧”。他买游戏皮肤,分类栏里赫然写着“精神文化建设”;我囤化妆品,反手标注成“面部资产投资”——两个“野生会计”,愣是在收支明细里玩起了斗智斗勇。
上周软件弹出月度报告,一句“餐饮支出超标200%”让气氛瞬间凝固。他当即召开“家庭财政会议”,可等我调出“拿铁消费记录”,他直接傻眼:原来他每天一杯的精品手冲,抵得上我三天的奶茶钱。对视三秒后,我们默契地掏出手机,把所有饮料支出统一改成了“办公用品”。
这场“分类博弈”在昨天迎来高潮。我发现他把送我的花记成“情感维护成本”,立马把他新买的机械键盘重分类为“手部康复器材”。他抱着手机哀嚎时,我慢悠悠点开他上周账单:“那给游戏主播的打赏,是不是该算‘虚拟人际关系建设’?”
就在我们为“运动鞋算消费品还是健康投资”吵得不可开交时,软件弹出了年度总结。看着那条一路向上的支出曲线,我们突然没了声音——曲线上的每一笔记录,都是共同看过的电影、吃遍的路边摊,还有给对方家人买的礼物。
他忽然笑出声:“看来我们最大的投资失败项目,就是对方。”我踹了他一脚,把手机扔到沙发上:“走,去吃那家300元人均的日料,这次就记‘战略亏损’!”
现在我们还在用那款记账软件,却再也不玩分类游戏了。毕竟再精明的“会计”也算不清,那些为对方花的“冤枉钱”,原来都是爱情里最保值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