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会去计较小区东门与西门的小菜价格,每天尽量的节约着买菜。
哪家超市的蔬菜比别的便宜一块钱,她甚是熟知。
她算过了,她住在我们这里,每个月光在买菜上就给我们至少省下三五百块。
有一天吃完晚饭,我、妈、孩子去附近的商场等下班的妻子回家。
在商场我找了个地方坐下,就进了冰雪皇后,点了两杯饮料+一份小食,共74元。
取餐到座位上的时候,我手里拿着东西,小票就松开放到了桌子上。
妈咋舌道:真贵,顶得上我一天买菜钱,太浪费了。
妈每月有退休工资拿的,但也基本不会和我来这种地方的,更不会点上一杯30元的冷饮坐下喝的。
妈和我们在一起的两三年里,跟着我们出去吃了几顿之后,除了谁生日或者特殊日子以外,就再也不鼓励我们到外面去吃饭,她认为外出吃饭太贵了,一顿饭顶上一个月的小菜钱,她努力的把家里餐食既丰富又经济。
某种程度上她的这种节约给我们积累了财富,但是这种财富又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流失掉了。
外出旅游的时候,一晚五星住宿可能超过了上一辈的想象力,以至于我们从来都不敢让他们知道。
放到二十年以前,我们和奶奶一起住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明显的价值观的不同,只是奶奶花五块钱买了一斤肉,而我花五块钱买了一支钢笔,三代人的价值观基本一致。
居住在现代的城市,消费理念不同,消费需求和层次更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异常突出。
教育、娱乐、餐饮等诸多方面的消费碾压了上一辈消费观,在进行这些与上一辈价值观不对等的消费活动之时,我们从来都是避开上一辈的,但是良心上来说还是有自我谴责的。
上一辈父母为我们的成家立业输送了太多的可见或者不可见的财富,但我们却要用一种他们不能理解的方式花掉它。
其实虽然瞒着上一辈,但是他们是能感觉到的,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棺材本可能顶不少一个孩子一年的教育经费。
时代不同了,经济富裕了,创造的商品和服务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下一代和我们努力跟上步伐的同时,不应歧视上一辈的穷苦观念,因为那也是时代留给他们的烙印。
人类是社群性动物,家庭是社会蜂巢式的最小单元,作为几代同堂的家庭,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存在,可以稳固家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