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答应孩子早要去图书馆借书的,一直找各种借口拖延。放了假,再也找不到借口去拖延了。
两人全副武装顶着寒风终于出发了。
2路公交车是个热情的铁家伙。刚上车,广播里就传来悦耳的女声:欢迎大家乘坐2路车,请戴好口罩……
车子走走停停,二十几分钟后到了图书馆。
虽然早知道图书馆在哪,事实上我还是第一次进。因为新华书店离得近,通常我们去新华书店蹭书看或者买书。
新华书店的一楼是阅览室,一百平米左右,至于二楼三楼更高楼没去过,因为一楼的书够我这辈子消受。一眼过去,几排书架整整齐齐的欢迎每一个来此地的人。虽小,但温馨。
在我想象里,图书馆无论如何应该是比书店要大的。那里有锃亮的书架,望不到头的书,密密麻麻的看书人……
可是,我们进了图书馆大厅,整个大厅三三两两几个人,冷冷清清的。门卫问明来意,手指着门旁小隔间,说,那里办借书证。
借书证倒是办得快。这是我办证最快的一次。
哪里借书?心存疑惑自然要问。
三楼。办证员不带感情回答。
一口气上三楼。
三楼,百平米左右的大厅,十几排书架,书架上的书并没有放满,不显得拥挤,看书的阅览室倒是比放书地还大,占了整个大厅三分之二。稀稀落落的看书人更显得大厅的空旷。我都怀疑稍微说话大声点的回音都能“余音绕梁。”
看惯了电视上那些恢宏壮观的图书馆,觉得现实图书馆尤显得小家子气。好在最终目的都一样。
马上要挑自己心仪已久的书了,孩子激动了,撇下我直奔而去。一晃眼,连个背影都看不见。
我保持往日的矜持,不紧不慢跟上。
因为一次最多只能借三本,孩子早想好了,我就是来出钱办证的,借书,与我无关。
在书与书间穿梭,那些消失在记忆里以前看过的书也就纷至沓来,觉得能徜徉在书海里是件无比幸福的事。
随手抄起一本,书名都没看,看了几个字,看见孩子两手空空回来。
还没找到呢?我悄声问。
孩子摇摇头,难找呢。
每个书架都有标签,你按照标签找不就得了?
都放乱了,没有规律可寻。
的确,并不是每个看书人都会从哪里拿就放回哪里,好多人都是看完后随手放。所以,孩子此番找书不亚于海底捞针。
只能问管理员了。
请问阿姨,那个《徐霞客游记》放在哪了?
我这个不称职的妈到现在才知道孩子要看《徐霞客》,我以为他要找初中生必读名著。
这是地理游记之类的在五楼。
我也是到现在才知道图书馆放书是分门别类的隔层楼。
奔五楼,同样的摆放。二十多分钟后还是一无所获。
又去问管理员,管理员对摆放的书也没信心,说再仔细找找。
走马观花还是没找到。又去了四楼和二楼,躲猫猫似的。
都扑了个空。
孩子不在执拗于《徐霞客》,我帮他选了《繁星.春水》《白洋淀纪事》初中生必读书,但孩子不乐意,要自己选。
最后回家时,就看见他手里拿着三本大部头《战国策》《世说新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三字经.百家姓》。
算是满载而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