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79》
今天是己亥年戊辰月丁亥日,三月十六,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今日谷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上一节开始,船山讲解为何存养功夫之后,仍需慎独功夫的问题。
慎独,指的是在幽暗之地、细小之事,虽然没有发展成为行动却已形成动机,这是他人不知而自己独知之地,对此,君子尤其加意,谨慎对待,不为姑息。这是"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黑格尔《精神现象学P13》的过程,却是君子不会回避的现实。
这是理性和欲望激情之间的战争,从生到死一刻不停的对抗和包容过程。
如果听凭耳目感官的指挥,其思想就会为物所牵,因为感性的东西是简单的,而简单的东西容易复制,重复复制就会成为模式,成为惯性推动下的行为方式,从此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更不用说扬弃和调整了。
所以,如果不做预先设定,如果感观的力量不受约束,则理性高地必然沦陷,所以,君子对此尤其加意,严肃而谨慎。
严肃,即指认真、不开玩笑的意思。
这样做了之后,才能"不欺其素",使理性的素养不失,即使遇到欲望激情的挑战,仍然稳如磐石。
朱子说的"有不善未尝不知",指的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那些幽暗之地和细微之事,就像镜子一样显现出自我的状态。而朱子所说的"知之未尝复为",则指的是慎独,即他人不知而自己独知的事,对这种事要做的就是不起头,不重复。
如果没有预先设定的存养精神,这样的效果是难以期冀的。
"精神,是人之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易经〉对话录:"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与谋略》一书中,对第六十四卦"未济"卦的总结之语。济,是渡河的意思。未济不是既济(已经渡河),而是朝着既济行进的状态;未济也不是不济,未济只是尚未济,不济则是不能济,因为无济可理。
为什么要做这些分辨呢?因为不能用一句"人心至灵"就打发了,这种说法太笼统,什么都覆盖了,但其实只是大词而已,没啥内容,是僵死的,动不起来,没啥生机。
要做细致分辨的君子,不做一步到位笼统覆盖的懒汉。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