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RSS 碎片阅读方法

受少数派作者子不语的「信息的高效获取、科学处理」启发,并结合自身的习惯,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碎片阅读方法。

碎片阅读的价值

不少人批判碎片阅读,觉得大部分内容是为了自我营销,容易遗忘,不能形成体系化知识等等。我觉得碎片阅读的价值有几点:

  • 洞察趋势,比如最近流行什么设计,或者某种设计被证实不够好,工作中就能更游刃有余;
  • 是兴趣的触角,比如看到 Google 用 OKR 评判员工的贡献,OKR 是什么?有哪些公司用 OKR?一步一步探索,甚至会喜欢上某个领域;
  • 实时触发思考,要明白阅读本身是不会带来收获的,阅读产生的思考才是,而碎片阅读能非常实时地触发思考,上班路上、吃饭时、睡觉前等等;
  • 方便整理信息,形成知识体系,对,就是形成知识体系。形成知识体系的本质不在于阅读 500 字的文章或是 5 万字的书本,而在于有效和科学地整理信息。

为什么要用 RSS?

RSS 能聚合所有你感兴趣的内容,且几乎为零的切换成本。如果使用即刻或轻芒就很受限于平台所提供的资源,而 RSS 就完全不会,即便有些网站没有提供 RSS,也可以通过一些第三方工具生成,例如 Jianshu RSS。与此同时,RSS 客户端能对订阅源分类,还能检查你是否已阅读,保证信息摄入密度。

有选择性地订阅

我会订阅专业媒体,例如 36 氪、PingWest、爱范儿,因为它们往往掌握了最新最快的报道,但大部分文章观点中庸,所以还要订阅个人或自媒体,例如熊子川、i D 公社、纯银。我很推荐持续关注一个人,除了观点,可以学到他分析问题的方法。

筛选

每天可能会收到成千上万篇文章,使用 RSS 绝不是找个工具让自己每篇必读,而是筛选。

通过扫标题,对内容判断是否感兴趣,如果感兴趣就加入稍后读应用中;如果看标题不能判断,那就点进去简单浏览后判断;如果能在半分钟内消化的文章(一般是资讯类),那就当场读完。

我在 iOS 上使用的应用是 Zine(Zine 的交互不友好,但 feed 设计很像微博,比起成段文字阅读压力小很多),macOS 上是 Leaf,稍后读用的是 Pocket。每天筛选 3-4 次,每次 15 分钟左右。


Zine

稍后读

用比较集中的时间,阅读并分类稍后读应用中的文章,无用的文章就删除,有用的就打标签方便二次阅读,有用且值得整理的就标星。

沉淀

上述说了形成知识体系的本质在于有效和科学地整理信息,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拿高中数学来举例,分为集合、函数、不等式、数列等等,集合又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知识体系就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我把标星的文章提取内容,也会记录自己的想法,用印象笔记的标签管理,将知识体系化。

印象笔记第三方客户端 Alernote,标签管理

最后

这套方法实践了一段时间,难免遇到没时间阅读的情况,两三天下来就会积攒非常多文章。这时候要拿出断舍离的心态,及时清理,否则会觉得信息过载,丧失使用 RSS 的动力。


拓展阅读:《勇敢说出来!碎片化阅读明明就是一件大好事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知识是力量”,这句话从小时候就灌输进我们的脑子,从未停过。但到了信息爆炸的如今,知识已经不再是力量,反而有时会...
    吴建希阅读 1,652评论 2 12
  • 先来一个最终的结论:(即刻 + Reeder) -> 收趣云书签 -> (印象笔记 + markdown) 碎片化...
    GeekerHua阅读 1,100评论 1 8
  • 今年Google最闹腾的一件事就是在7月把Google Reader给关了,这在IT界无疑是一场大地震。在众人的怀...
    人间的黄昏阅读 3,655评论 1 24
  • (更新了些RSS 源订阅方法,简书不好编辑,请移步我的博客) 阅读是一个主动寻求知识的过程,在如今碎片信息充斥着我...
    源小白阅读 23,069评论 11 70
  • 年关将至,回首匆匆岁月,去年今日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2015,一个没有计划和许诺的一年,有过曲折,也有收获,一步一...
    HYY阅读 33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