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别人看法”的症状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
这种问题不光是在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年人当中出现,甚至社会上历练多年的中年人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像下面这样:
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不开心,不爱说话,性格内向,感觉自己有点抑郁。
害怕领导批评,在意同事的看法,经常问别人对自己怎么看,都影响工作了。
我内心太脆弱, 受不了别人一句不中听的话,我想让自己的内心强大些,不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如何可以做到?
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总觉得在别人面前就很拘束,怕出丑,怕被人瞧不起!!!
我有些自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一句话我会纠结很久。
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经常因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苦恼。
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太追求完美,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有强迫思维,一件简单的事情能想好久,情绪起伏很大。
别人的一句无心的话就能让我郁闷半天,甚至有时不想活了。
为什么会过度的在意别人?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具体的讲,包括童年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亲密关系、教养方式等;
从其它角度讲,包括性格因素如自卑、脆弱,缺少安全感,特定的重大或创伤事件影响等。
比如,童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向肯定,被父母认同的太少了,因此缺少自我认同、缺少成就感、安全感,那么,在长大以后,可能会倾向从外部寻求肯定。与此类似的原因很多,不多讲了。
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呢?
解决方法
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从思想根源,即认知方面,了解这种情况的原因,针对性解决,同时,树立自信,接纳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强化自我意识,从自身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从而完善人格,这种情况就会很好解决了。
上面的做法,说着容易,但真正做起来会很难,很可能需要强有力的人际关系帮助,或者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另一方面,从生活中点滴做起,从行为方面着手,也可以有效转变,可以参考下面列举的方法,下面是一些简单的解决办法,每个人都能做到!
从一件小事做起
《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找到自我存在感,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比如,如果你喜欢做菜,从做一道菜开始,体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得到自己喜欢的味道的过程,这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味道好或坏,你有你自己的真实感觉,你完全可以坚信自己的感觉,而忽略别人的看法,从中你也能体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道理, 这样就不会强求别人的肯定了。
当然,一开始,很可能你自己也很不喜欢自已做的菜,这很可能,没关系,重新做,多多的做,做到你认为好吃为止,这是努力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你会找到存在感、成就感,这样别人对你看法就没那么大的影响了。
关于“小事”的选择,可以是任何你喜欢的,而且力所能及的,同时最好是有意义的,这种小事很多,只要你愿意发现。
朗读
朗读或背诵自己充分理解、认可并喜欢的内容,可以是经典原文,可以是自己写的计划或一段名言警句,其心理学意义,是强化认知,通过不断的重复,习得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有节奏的出声的朗读,有利于让内心平静,并与所念的内容相应,这也是禅修的一种方式。比如大声的读《心经》,读一定时间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的积极感受,比如,视觉的更清晰感,身体的轻松感,内心的愉悦感等等。所读内容的意义即是心理学的认知,朗读的过程即是行为疗法,这会促使身心同时转变。对《心经》的认知,还会有效对治抑郁、恐惧情绪。
出声朗读,最好清晰、大声,每天固定时间,形成规律,可以增加自我意识、愉悦身心、提升自信。
运动
运动有助于提高存在感,增强信心。选择什么样的运动,完全因人而异,可以是长跑、慢跑、游泳、快走,也可以是散步,篮球,羽毛球等运动。持续的、有规律、有强度、一定时间的运动,有助于调整心态,缓解各种抑郁症状,甚至有很多仅仅依靠运动,就完全治好中度和重度抑郁的病例。
做积极的情感交流
比如,偶尔给你的父母亲买一件小礼物,帮助身边的亲友,也可以做义工、捐赠贫困儿童等等,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其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思想层面对“自我”与“他人”的重新认识,感受自己的付出和别人的快乐,体验积极情感,去除内心过度的”我执”,从而转变心态。
事实上,“在意别人”恰恰是过度执着于自我的表现,也是自我保护的表现,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减少“我执”,提升安全感。
大胆的表达想法
在意别人的人,常常不敢大胆的表达想法。也许你会问,表达了想法,别人不认同,那不是很糟糕的一件事吗?
是的,可能会这样。
但是,真实大胆的表达想法,这一过程本身的意义,远远高于别人看法的影响,一定要试试才知道,这样做了以后,虽然也有不太好的可能,但也很可能会让你很痛快、很舒服,也许会得到更多赞叹的目光!
一味的想如何改变“在意别人的看法”, 纠结于现象本身,强迫自己,或者迎合别人,或委屈自己,这样是无解的。以上五种方法,简单易行,人人可以做到,只要坚持做,人人都可以转变自我。当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可是一种解决方案,而且,这可能是更好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