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心理账户呢?每个人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不同的账户里。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
我们先来具体分析一下,消费者的哪些"心理账户"里最有钱?只有找到这些最有钱的"心理账户",才能让消费者变得更加慷慨。
第一,意外所得账户。
人们会把不同方式得到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而获得钱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对待钱的态度,越难以得到钱,就对它越珍惜。而意外所得的钱是最容易被花掉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比如说我们打牌赢来的钱,还有买彩票中的奖,用起这些钱来,即使再小气的人,也会变得慷慨许多。
第二:情感维系账户。
给自己买东西很小气的人,在给自己心目中很重要的人购买物品时,往往会挑比自己消费标准更高的东西,这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掺入了感情的因素。
第三,零钱账户。
小时候经常会有拿着一张大面额钞票时,舍不得用的心情。银行里也推出大额定期和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让人们把钱尽量留在账户上。这就是利用了大家对待零钱与整钱的不同心理。
我们了解了"心理账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心理账户''的不同方法,让生活中的消费行为,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
为了让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就要多给孩子整钱,不至于乱用钱,让他们养成花钱办在有事的习惯。
为了让父母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舍得花钱为他们自己购置需要的物品和服务,除了给他们直接购买之外,还可以把钱多分几次给他们,不至于让他们全部舍不得花,直接存入银行。
而政府要想让企业和市民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则可以改变收入调节的方法,用奖金和激励的方式来代替减税、减费之类行为。因为减税会让人们觉得那是他们应有的,而奖金与激励,则会让人们有意外所得的感觉。
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用户获益。而一切商业知识,也应该在活学活用中发挥更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