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心理账户
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
账户种类: 意外所得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情感维系账户,也就是常说的“谈感情,伤钱”,和零钱账户,也就是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第一,意外所得账户。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花三天写了篇文章发表,获得了500元打赏。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但如果你捡到500元呢?可能就会了。对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情感维系账户。你想给自己买件1500元的羊绒毛衣,一直舍不得。结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iPhone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第三,零钱账户。如果你口袋里有张100元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案例:
背景:孩子读初中。为了培养孩子对赚钱和花钱的认识,他特意让孩子教邻居家的小学生学数学。每次课结束,就给孩子发40元报酬。但很快我这个朋友发现,孩子有了钱后,和同学吃吃饭、买买东西,不知不觉钱就花完了,从来等不到下一次上课。本来想让孩子培养“赚钱”意识,可他却学会了乱“花钱”,怎么办?
问题: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给孩子的钱,被他放入了叫做“零钱”的心理账户。而在大部分人心里,零钱,就是用来“乱花”的。
解决方案:可以从每次课结束给报酬,变为每10次课给一次。这样,孩子每次拿到手的,就不是40元的“零钱“,而是400元的”整钱“。整钱的心理账户,都是用来干大事的,他就不会拿着这400元去惦记学校门口的糖葫芦了。
运用:
1. 某市的税务部门,想给企业和市民减税,来刺激消费,拉动本市经济。结果发现,税减了大家是很开心,但还是不肯消费,怎么办?试试把“减税”变为“奖金”吧。当你说减税的时候,企业和市民会想:这少缴的税,本来就是我的啊!这个钱,会回到企业的“利润”账户,和个人的“收入”账户,他们不会有额外消费欲望的。但如果你在收完税之后,发放“奖金”呢?哇,这是“意外所得”啊!拿去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吧。消费,因此会在“意外所得账户”里被激发。
2. 做保健品的,非常棒就是有点贵,用户舍不得买,怎么办?试着把你的产品,定义为“礼品”吧。礼品,就是自己舍不得用,专门买来送长辈、送朋友的东西。比如电视里轰炸式的脑白金、黄金酒等等。用户用来买礼品的钱,源自“情感维系账户”,在这个账户里花钱,少了都拿不出手。
3.每年春节都会给父母带笔钱。可是,这么多年,他们居然一直存着,舍不得花。我希望他们把钱花了,对自己好点,怎么办?可以把给孩子报酬的策略,反过来用。隔三岔五,给他们一些小钱。你每年一次性地给他们“整钱”,这在他们心理账户里,是要用来干大事的,比如留着给孙子啊。但如果你隔三差五给他们一些“零钱”,他们从“零钱账户”里花起钱来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思考题:
你能举出一个,商家如何让用户从这些心理账户花钱的例子吗?或者,你还知道别的人们容易花钱的心理账户吗?
答:
1. 在某小区内,在不同种类垃圾袋上印上二维码,鼓励用户提前做好垃圾分类,扫描后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下载并登录APP,利用积分兑换小礼物。【“积分兑换的小礼物”就是意外所得账户】此款APP的运营人,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了解此小区消费产品的名录,同时在APP上售出名录上的产品。
2.余额宝日收益【意外所得账户】,在做其他消费的时候,脑子里会有这个月余额宝收益了XXX元,我可以买XXX了。
3.家庭中,对于爸爸妈妈需要的东西会很大方的入手,家人的健康平安对我来说更重要【情感维系账户】
4.《得到》里面推荐的精品课售价9.9元,专栏订阅售价199元,电子书售价XX元等等,“一顿饭”=“得到课程”=“碎片知识学习者”【零钱心理账户】
5.9·11事件后,美国西南航空一度每天亏损三四百万美元,但仍然坚持不裁员。最终与员工共同度过了那一段时期。在我看来员工对公司的付出也是一种情感维系账户。【情感维系账户】
其他人的回答:
1. 最能让男人花钱的心理账户是“义气”,最能让女人花钱的心理账户是“美丽”,最能让父母为孩子花钱的心理账户是“成绩”,最能让孩子为父母花钱的心理账户是“孝心”。
2.“吃黄焖鸡米饭,不如充爱奇艺VIP”【零钱心理账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情感维系账户】;电商平台可领取的红包会跳出提醒,领取之后的下一个按钮是“立即使用”【意外所得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