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进程来到公元2018年时,走进“婚姻”关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根据中国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登记301.7万对,同比去年结婚人数下降5.7%;离婚登记97.4万对,相较以往上升1.7%。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认为婚姻并不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痛苦。也有许多单身人士感到苦恼,为什么成年之后想要拥有一份爱情反而不如学生时代的“早恋”更为容易?
在这里说到《亲密关系》这本书,该书并不会告诉你如何摆脱单身,也不会给你任何维持亲密关系的建议。这是一本架构在心理学基础上对亲密关系作出的科学研究,而从这些研究结果中能学到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人。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提及的“亲密关系”并不单单指两性关系,同时也包括友谊以及同性关系的研究。
这是一本“亲密关系领域总最经典又最与时俱进的书”。作者罗兰·米勒是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社会心理学、社会情绪、亲密关系等,侧重于亲密关系的维持过程。
如果认真读完这本书,你至少会发现一点以往没有关注过的事情——男性和女性间的差别几乎小到可以忽视。而我们通常所以为的“异性观念差异”更像是一种“个体差异”。
男人来自地球,女人也来自地球
罗兰·米勒教授对《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的DISS贯穿全书,这本伪科学书籍曾经轰动全球,横扫各种非虚构类畅销榜,自称是“探究两性问题的心灵秘籍”。罗兰·米勒在书中指责后者以偏概全,错误地引导大众走向两性分化。
根据米勒教授的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思想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以逾越。尤其是在开放的现代社会,男女的成长并不像传统环境下那么严格刻板。男性可以温柔体贴,女性也可以更为“工具性”——身边并不乏可以动手修理堵塞的下水道的女生。
除了生理上的较大差异外,男性与女性之间并非无法沟通。相反,如果刻意强调男女有别,那就难免走向分歧。举个例子,俗语“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在当下依旧十分适用。很多女生自然的以为在男女亲密关系中自己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追求男生往往十分顺利。实际上,利用罗兰·米勒教授的理论,这个现象也不难解释:
1.第一印象将长久地影响亲密关系
不论男女,“外貌”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第一印象良好的人,往往会得到“可靠、善良、乐观”等积极的评价。“人们认为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更有趣、更善于社会交往,在生活和爱情方面也更可能取得成功。”评价美丑的标准虽然受个体差异影响,但这种差异并不会太大。
所以,如果你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进展十分顺利,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外貌给你带来加成而非所谓的“女追男隔层纱”。
2.安全型依赖人格更受欢迎
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指出,人们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有两种不同的原因:一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二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苛刻对待自己,因而可以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关系。安全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自信和稳定,有助于获得对方好感。患得患失是恐惧型的人最普遍情绪,尤其是在亲密关系,经常害怕自己被对方抛弃。即使这样,他们也可以从安全型的人升上获得相对较多的安全感。
因此,如果你刚好是属于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人,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你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依赖,同时你也会给对方更多的信任和依赖。这对于亲密关系是什么重要的影响因素。
3.付出与回报
书中引入约翰·蒂博和哈罗德·凯利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就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里浏览。“我们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中存在“奖赏”和“代价”,我们和他人接触获得的快乐体验和经验成长都可以称为奖赏,而金钱支出、时间付出之类令人不悦的经验则是“代价”,其中最重要的代价是心理负担:对亲密关系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伴侣的不满、为了维持关系而不得不放弃某些事物……
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获得回报,获得奖赏的一方也会给出回报。尽管这种量感存在个体主观认知上的差异,但是一味的付出者最终一定会停止这种没有收益的买卖,及时止损。
也就是说,即使是“女追男”,如果一点回应都得不到,女生很难再继续这种追求行为。
亲密关系与社会交换
上述的“相互依赖理论”是人际关系学家使用最多的理论。
我们在某段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奖赏和代价之和就是结果。结果是交往中一方综合得到的净收益或净损失。也许你认为,只要保持结果为正值就可以维持好亲密关系?事实并非如此,人际交往的结果正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评价结果的两个标准:期望、假如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会过得怎样。
相互依赖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水平(CL)。“在人际交往结果从悲恸到狂喜这个连续变化的系列中,个体的比较水平只代表了他/她的参照点。”满意度来自交往结果与比较水平之差,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期望越高,就需要越高的结果来获得满意。
第二个标准是替代的比较水平(CLalt),即如果我们抛弃当前的关系转而投向可以选择的其他情境,所能得到的结果。CLalt决定了我们队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也就是说,在没有更好的替代选择出现之前,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在的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处在痛苦的婚姻关系中却不选择离婚。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关系式:
依赖度=结果-CLalt
满意度=结果-CL
结果=奖赏-代价
相互依赖理论把想象中的浪漫关系功利化。难道亲密关系的成败真得仅仅是人际交往数据上的盈亏吗?作者给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但彼此带给对方的关系结果的确有着重要作用,只是在影响因素中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信息,比如奖赏与代价的不同作用结果。
这意味着,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无法像学生时代的恋情一般,只靠每晚的聊天和相互的关怀就能继续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米勒教授在书中一种强调“演化”的意义——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书中涉及的心理学是基于生物进化的“演化心理学”,从人的生物性着手解释社会心理学现象。
令很多人失望的事情发生了,“宿命的爱情”转身变成“经营的关系”,毫无“浪漫”可言。一段舒服而又稳定的关系让人向往,走向这一结果的过程却是充满挑战。即使是结婚后,亲密关系也不是始终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更多的问题随之出现。
沟通、理解、付出这些最普通的词成为亲密关系维持与修复的关键。想象这场爱的攻略战中,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建筑爱的城池,并保护它在十年、二十年后依然坚固。比起风花雪月,我竟然觉得这样的关系更具有诱惑!
Written by 努力写书评的崔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