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迷恋上了古筝,经常吵着要学古筝。我担心她只是一时头脑发热,每次都用给她找好的古筝老师来搪塞她。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孩子还是经常问我古筝老师找到没有。
看她一直坚持着,于是找个时间就给她报名学习古筝,甚至还给她买了古筝,方便她练习。可是,没过多久,孩子的热情渐渐消退,对古筝也没有很多兴趣了。
讲道理也没用,于是有一次就用到了强硬的手段。孩子哭着说:“我也想学,但是老师讲的我不懂啊,所以我就不想练了。”
对于孩子,我一直端着家长就是老大的态度,觉得我说的话,孩子就必须听,从不会给孩子讨论的余地。孩子可能也不敢和我说老师的事,于是就消极对待练琴的事情了。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开始找机会跟孩子谈话。开始的时候,很生硬。而孩子,也没有把我说的话放在心里。“战术再好,再先进,就算赢得每场战役的胜利,整个战略不对头,依然会落得满盘皆输。”
我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架子仍然没有放下来,孩子依然感觉和我说话有距离,根本不会和我说真话,因为她害怕我会惩罚她。
我开始每个周末都陪同孩子去上课,陪同孩子一起听老师讲的课。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问老师。下课之后,会和孩子一起讨论老师所讲的课。后来,我发现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态度特别严厉。而小宝虽然不会反抗老师,于是她就选择了消极应对的态度。
几次之后,我决定再和小宝谈话,讨论学习古筝是否必要学习的问题。在谈话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我这个时候不是妈妈,而是小宝的朋友。遇到我不喜欢的话题,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强硬的态度,或者高压政策来令孩子屈服。而只是问她:“你觉得这样做对你学习古筝有帮助吗?”
这次,孩子没有说话了。
《养育孩子不焦虑》一书告诉我们:“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你只能看到孩子犯错不听话;站在孩子的同一侧,你才会看到他的脆弱和挣扎。现代所有的新式教养方式,包括尊重孩子的感受、PET情绪控制、和孩子共情等等,都是建立在“和孩子站在同一侧”这个基础之上的。”
放低家长的架子,和孩子相处之后,我发现了许多以前我从来没有发现的不同。这次,我没有去批判孩子,而是“站在孩子同一侧”,用她们的思维考虑问题,再用大人的思维教她们处理问题。
我的孩子,在我眼里,不再是浑身都坏习惯的坏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