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写作来临,
我默默地拿出曾经的手写稿,
那有真实写作的印记!
我是千丘生,说点手稿之外的故事给你听…

今天展现的,是我写在处方笺背面的最后一篇小作文《美丽的早晨》。
有人问我:你小时候,为什么要把小作文写在处方笺的背面呢?
这就如同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去攀登险峰呢?
运动员回答:因为山峰在那里啊!(否则写个上万字的励志论文,你也不会细看啊!)
是的,因为处方笺在那里,它的背面是空白的,写起来也还顺溜,且也是节约节俭的好表现。
我把小作文写在别的上面,也是有的,比如老师送的用剩的备课本、哥哥姐姐们用剩的笔记本等。
农村小孩子嘛,哪有那么多讲究!
1980年代初的样子,我们的乡医院搬迁,扔了许多过期的处方笺,我和放猪的小伙伴们就欢天喜地捡了来,各自做了用处。
我保留至今的,也就这十来篇草稿样的小作文,算是我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的时光印记吧!


看清了,我的处方笺不是“装订”好了,而是用棉线“缝制”好了,那时“订书机”这一高档文具还没普及。
这个小作文《美丽的早晨》,是我写在处方笺背面的最后一篇,也是目前能见到的最简短的一篇。
极有可能是响应我二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肖玉生老师的叮嘱:
最好每天都能写那么一点儿文字。(日记也好,小作文也可。)
文字内容大体如下:
早晨,我到院外走了一趟,看见那边山坡上雾气蒙蒙,模模糊糊,看不清,仿佛隔了一层纱。
离山坡不远处的田野里,青油油的油菜和麦苗,点缀着人们的希望。
在近处的田野里,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有白菜,有青菜,有萝卜,充满着大家的希望。
还有一些大人在给庄稼施肥,有的在挑水。
早晨真美啊!

地道的农民最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所以,农人一般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
我早起的习惯,应是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而养成早起晨练的习惯,应是受到一位武师的影响。
电影《少林寺》的横空出世,更让我的早起,狂热得无以复加。
清楚地记得,当年跟我惺惺相惜行动起来,私下密谋,积极筹资,准备去少林寺学艺的同村伙伴有付志勇、陈志刚、田红勇等。
后来,出于种种阻力,我们都没有去成少林寺。
当时,那是横扫全国的一股风气,可笑也不可笑吧!
学拳,武侠梦,哪个男孩子没有过呢?我算坚持得久的。
话说,多年后,我把醉拳融入霹雳舞,独创了一套《醉霹雳》,引起过蛮大的轰动。







现在还有同学或校友津津乐道,但毕竟“廉颇老矣”,而今只有点赞关注街舞少年和国际“霹雳舞赛事”的份了。
毕竟“拳怕少壮”,人到中年,就不要再谈什么武力值了,能够稍微活络筋骨、维系与滋生点阳气就差不多了!
现在,去健身房撸铁都没兴趣了,偏向静养了。





文中提到的“院外”,就是我家的庭院之外。
我家的庭院,三面为房,南面是墙。庭院里回忆满满。
我出生那一年的春天,父亲在庭院里栽下了一棵后来长得十分茂盛的柿子树。庭院里先前还有一棵大梨树,一棵铺展得很开的葡萄树和为葡萄架作支撑的两棵白杨树。
大学读的是中文(汉语言文学)的缘故吧,我也曾雅致地拥有自己的“姓名字号”:田宏辉,字耀庭,号湘西千丘生。
其实,“耀庭”本来是我爹给起的小名,寄予我如院中这些茁壮之物一般“辉耀庭院”吧!

你看,两脚泥的农村人谁会叫“耀庭”这么个小名呢,我还有其他更接地气的小名:
我出生的那个年月,因为粮食不够吃,人们就用灰萝卜拌饭充饥。于是,我得了“灰萝卜”这个谐音的小名。
当年,那种没有经过改良的灰萝卜,个头很大,但十分寡淡,没什么质地和嚼头,也没什么营养价值,纯粹只为充饥。
现在,改良后的灰萝卜,好像很受追捧。
由“灰萝卜”还衍生了我的其他小名:
亲戚长辈们常常叫我“灰崽”,更年长一点的老人叫我“灰灰”,村里也有人诙谐地称呼我为“灰氏”。
随着温饱的好转,也随着我逐渐长大,“灰萝卜”这个小名慢慢地就没什么人叫了。
今天的这个小作文里,也没有提到地里有“灰萝卜”。
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我家庭院里拍了一张照片,可以看到庭院里大致的样子。
其它就没什么照片来佐证了,小时候拍的照片实在是太少了。
当时,我应是刚从山上砍柴回来,那担柴还躺在我的身后呢。
至于拍照的缘由,是因为大舅舅全家从四川攀枝花来探亲,于是约了照相师傅来拍合影。
那年月,照相是个隆重的大事情!何曾料到,多年后,我经营的就是包括了摄影摄像在内的文化与传媒策划工作室。
乡愁何在,小名即是!
试问诸君,是否还有人依然记得和呼喊你的小名或乳名呢?
如今,差不多只有一个人还在叫我“萝卜”,那就是我的爱人欧阳静。家中我的很多物件上,都贴有爱人亲笔手写的标签。



从我当时看到田野里有“青油油的油菜和麦苗”,推算应是冬季或早春时节,因为我们那里只种冬小麦。
其它也无需多解说了,总而言之,就是农人们辛勤地劳作,“白菜、青菜、萝卜”全都点缀着希望、充满了希望!
抛却我国古代“小国寡民”类哲学不说,长大后的“成人不自在”,就很让我向往山间乡野“萝卜白菜冬小麦”式样的安居乐业和自给自足。
既然写的是故乡美丽的早晨,最后就来探讨一下“故乡”。
有人说:你的“故乡”,不过是先辈辗转迁徙而停驻的最后一个地方。
我小时候也总会问:我们老家的老家在哪里,祖先的祖先是谁?
老家,谁说得清呢。我们家族数千年来兜着圈子,大致是从西北黄河流域一路向东移居,而至山东临淄,后来又一路向西迁至山西雁门、陕西蓝田,再由西京长安迁至黔中腹地,然后迁居到大湘西。
在我高祖母时,就又带着我的曾祖父由湘黔交界隶属凤凰厅的砂罗寨,往东定居到笃信乡。解放后,“笃信乡”改名“新场乡”(现为“新场镇”)。
至于祖先的祖先,扯远一点讲,我的家族世系简要表述如下:
盘古(配太元圣母)→有巢(配缁衣氏)→燧人(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配女登,生炎帝;配附宝,生黄帝)
田氏家族属“炎黄子孙”中黄帝一支:
黄帝(姬轩辕,一世)……舜帝(姚重华,十世)……妫满(陈国侯,史称胡公满,四十三世)……田完(陈完奔齐易姓,田氏得姓始祖,五十三世)……田和(田氏代齐,六十二世)……
战国乱,齐灭,本支田氏于秦汉之际,由齐先后迁至汾阳雁门、京兆蓝田。隋代开皇二年(582年),田和第三十九代孙田宗显奉诏由长安入黔为太守,宗显公成为如今湘、黔、渝、鄂、川等地田姓共祖,史称“入黔田氏一世祖”。
田宗显(一世祖)……田祐恭(十四世,始守南疆五峒,督建长官司土城,即今凤凰古城雏形)……田儒铭(二十二世,沱江宣抚使)……田应阶(三十世,始分居凤凰茶田砂罗寨)……田祖基(三十六世,配刘氏)—— 田宗甸(三十七世,配沈氏)—— 田庆祥(三十八世,配陈氏)—— 田克兴(三十九世,配刘氏)—— 田应能(四十世,配刘氏)—— 田景灏(四十一世,又名景熛,高祖父,配徐氏)—— 田博儒(四十二世,曾祖父,配傅氏)—— 田茂荣(四十三世,祖父,配郑金香)—— 田仁麒(四十四世,父亲,配王水水)—— 田宏辉(四十五世,本人,配欧阳静)—— 田俎豆、田可芹(四十六世)。
如果对方也还略懂点历史,又有宗族观念,我们管特定支脉里姓姬、姚、妫、陈、王的称为“家门”。
你是我的家门吗?
▲田氏紫荆堂 御赐十个字辈: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
▲千丘生题“紫荆世第”
【关于作者】
千丘生,本名田宏辉(曾用名田红辉),湘西籍土家族。身耕都市,心念乡野,主营一个文化策划工作室和一颗真实写作的心。
人生故事交流及商务合作,欢迎来撩!v:qqsqqs7788
越过山丘,看见千丘,看见您的关注、分享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