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电梯里又遇到瑞幸咖啡的广告,汤唯和张震合拍《我自有道理》那一支,听台词有点不知所云,卖咖啡的广告怎么这么隐晦。没想到他家的广告也跟他们的战略定位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当初瑞幸咖啡“烧钱”送咖啡的打法一出来,我就想着,看你能坚持多久。一年多过去了,结果怎么样呢?于是我去上网搜了下瑞幸咖啡的发展情况。
网上新闻还是挺多的。其中有项数据,2018年前三季度销售额3.75亿,亏损8.75亿。同时瑞幸咖啡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估值高达22亿。2019的战略发布会上,CEO钱治亚宣布,未来一年,瑞幸咖啡还要再开2500家门店,门店总量将达到4500家,而且要从门店和杯量上,双双超过星巴克。
看不懂,看不懂。果然是姓“钱”的,如此高速扩张,补贴消费者,到底是打的什么如意算盘,难道又是“战略性亏损”。
短期的低价补贴,快速吸引用户,但是用户粘度怎么样呢?补贴结束后,他们还会来吗?
中国的咖啡市场,星巴克一直占据头把交椅。咖啡作为舶来品,国人并没有普遍的饮用消费习惯,属于比较小众的市场。当然也意味着这个市场未来的体量非常大。但是消费习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改正过来,星巴克在中国也是经营了十多年,对中国咖啡市场的培养也是功不可没。在很多人眼里,星巴克就等于咖啡。而且除了咖啡之外,星巴克“第三空间”的品牌形象也是深入人心。
如果瑞幸咖啡想从价格补贴和门店数量上,来瓜分星巴克的市场,好像也并没有多大胜算。毕竟咖啡也只是一种饮品,对大多数人来说,咖啡并不是必需品,他们往往需要的只是一杯咖啡味的饮料,或者是一个拍照的道具。
低定价的瑞幸咖啡,还会面临与奶茶等其他饮料来抢用户。高端的去星巴克,中低端的我还可以买奶茶,满大街都是奶茶店,瑞幸好像掉进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另外,网上有很多对于口味的差评,我觉得这个没有多少参考价值。首先,很多人喝不惯咖啡,但是免费送的咖啡不喝白不喝,如果不是拿铁卡布基诺等加奶咖啡,基本上跟喝中药苦涩味道差不多。其次,口味更容易接受的奶咖并不适合外卖,奶泡容易消散,等快递小哥送到你手上,口感已经变了。这也是星巴克不上外卖平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大家评价难喝,还不如星巴克也是合理反应。
目前咖啡市场,除了头部的星巴克,其他都是些小品牌分散,并没有一家大型的品牌连锁,这也是一块空缺市场。而且作为第一品牌的星巴克,也被人诟病一家独大,定价偏高,而且店面比较少。从这一方面来看,瑞幸的低价广覆盖的战略好像正是攻击星巴克的软肋。但是如果品质和用户体验不跟上,只是高速的扩张,野蛮的生长,这肯定会根基不稳,难起高楼。
似乎种种迹象都表明,瑞幸会是下一个“小黄车”。但是这些问题,我们都能看到,难道决策者会看不到?投资人肯定不是傻子。事情肯定没有这么简单。
我又去看了瑞幸官网。上面有这么一段话。
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专业的咖啡新鲜式:优选上等阿拉比卡豆,由WBC(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团队精心拼配,新鲜烘焙,新鲜现磨。luckin coffee倡导更灵活的购买体验,遍布各商圈写字楼,可自提可配送,已成为咖啡新零售代表连锁品牌。
可以看出,品牌宣传突出了“新鲜”、“品质”。既然追求“新鲜”,那为什么要做外卖模式呢?门店现磨现冲那不是更新鲜吗?
既然是高品质,为什么定价又如此亲民,不惜亏本销售,就为了圈用户吗?是要走小米的高性价比路线?利用互联网的玩法,迅速扩大,量变到质变?还是说只为把市场做大,来一波圈钱游戏?
又或者是在玩“新零售”?
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