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讲过一个叫“萨马拉之约”的寓言,说的萨马拉城里一个商人的仆人出门买菜,在市场遇到了死神,看到了死神威胁的手势,惊吓之后决定借了商人的马,逃往巴格达。商人出门也碰到了死神,便问他为何要吓唬自己的仆人。死神答道,那不是威胁,是我在萨马拉碰到他吓了一跳,我本来应该是今晚在巴格达见他的。
这则充满宿命论意味的小故事,让人背后一凉。仆人难逃一死,他在逃亡之路上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仓皇出逃根本毫无意义。假如仆人知道了自己的末路,他又会干什么?
这变成了一个常见问题:假如明天你就会挂,你现在会做什么?许多人陷入了苦苦思考,然后恍然大悟,发现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个看似关于生死的严肃问题,很难真正严肃地回答,明天就跪这个假设太缺乏实感。如果期限变成一年,亦或是十年,情况又会是如何?
不幸的是,有些人真的面临这个问题,比如癌症患者。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肺癌患者的回忆录,薄薄一本,却有千钧之重。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曾获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已经从住院医生阶段毕业,即将走上更辉煌的人生,却被疾病打乱了一切。
这本回忆录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是保罗求学、工作之路上对医生、疾病、生死的思考,后半部是他确诊肺癌晚期后的治疗、工作和生活。保罗既是医生,也是病患,两种身份的重叠产生了别样的视角。这本书不做作,不煽情,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无比真诚,让人读后不禁扼腕叹息,真是天妒英才!
保罗有一名出色的医生父亲,但他一开始对文学和哲学更有兴趣。在对人生和生命意义探索的路程上,当他感觉文学也许不能给他想要的回答后,他选择从医。在大家对遗体解剖都见怪不怪时,他心里依然留存对捐献者的敬畏。在其他同学选择相对轻松的放射科、皮肤科时,他毅然选择了神经外科。在第一线直面生死,保罗对活着的意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省。医生再怎么努力,医术再怎么高明,也可能是在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即便如此,保罗依旧争分夺秒地工作,尽可能多地拯救病患。他知道仅仅是在手术台上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语言来帮助家属面对悲剧的事实。这是一种经历无数徒劳与挫折之后,并没有变得漠然或冷血,依旧保持入世和进取的态度,依旧保持知行合一的实践。
我怕自己即将成为托尔斯泰笔下那种很典型的医生,沉浸于空洞的形式主义,诊断时只会生搬硬套,完全忽略更大程度上的人性意义。
可以说,保罗真正保持了一颗医者仁心。
这样的一位医生,却在风华正茂的36岁,不幸确诊肺癌晚期。之前保罗接触了无数病人,见识了无数痛苦,但他自己第一次零距离感受病痛。无法想象保罗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文字里他并没有强调这些。他反复思考的,是今后的生活会如何,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有多大价值。保罗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如果只有两年时间,他会退休,专心写作,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如果还有十年时间,他仍然要在手术台上做手术。保罗言出必行,在一期治疗好转之后,他真的重返神经外科手术台,继续接手长达8个小时的手术任务,这真是难以置信!保罗还坚持了好几个月,我读着读着,心里都在为他呐喊,加油保罗!
癌症的一个残酷之处,就是这种病不仅限制了你的时间,还限制了你的精力,极大地减少了你一天里能做的事情,就像一只疲惫的兔子在赛跑。不过,即便我有这个精力,我也更希望像一只乌龟,深思熟虑,稳步踏实地向前。有些时候,我只是单纯地在坚持而已。
保罗就像那个奔向巴格达的仆人,不同的是他知道前方谁在等着自己,选择了在这一路上继续勇往直前,全心全意欣赏最后一段风景,在回忆中达到永恒。
这是任何人能做的最好的选择。保罗是一个普通人,会为了事业发展忽略与妻子的婚姻问题,会担心如何向朋友提起自己得了癌症,会担心财务能否给妻子提供生活的保障,会担心能不能留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他的刚毅与柔韧,他的勇气和乐观,深深折服了我。
最终并没有出现小说般大团圆的奇迹。保罗“准备好了”。面对死亡,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最难面对的是家人。保罗妻子露西写的后记让人潸然泪下,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节制的悲痛。
保罗的坟茔朝西,越过大约八公里翠绿的山巅,与大海遥遥相望。他周围的山丘野草丛生,针叶树木繁茂,黄色大戟属漫山遍野。在坟前坐下,你能听到风在吹拂,鸟在啁啾,还有花栗鼠窸窸窣窣匆忙的脚步。
人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在与他人互相交织的生命中,找到曾经属于自己灵魂的碎片。有这么多爱他的人相伴最后,有女儿延续了他的生命记忆,保罗可以说是幸福的吧。
人本无意义,追求意义的过程具有意义。保罗的故事不长,我推荐给每个人都读一读,看看他所见的风景,看看他求索的答案,看看他散发的光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