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喝酒文化
——喝酒很重要
"酉"字,指的是酿酒的器具:一个缸,盖上盖子,上面一个搅拌器。这就是“酒”字的前身。
中国人喝酒可谓源远流长。《战国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这是关于酿酒的最早的文选记载。
喝酒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古人喝酒,名堂尤其多。光喝酒的器皿就有:觥(gong)、觥筹、罍(lei)、尊、樽、觞(shang)、钟、盅、斗、酌(zhuo)、爵、角、觯(zhi)、壶、杯杓(shao)、觚(gu)、杯……等等。不只是器皿多,喝酒的规矩更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前两个王朝因酒而亡国的。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夏桀建造酒池肉林,终日纵情,随亡国;(《史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酒池肉林”出自此公)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商纣也因好酒成性,亡其国的(《史记》:“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所以,自从西周开始,就已建立了一整套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讲究喝酒的时间可控;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天、地、鬼、神;尊、卑、长、幼的顺序,讲究先天后地,尊卑有序;效:指在饮酒时不可发酒疯,适量而止,三爵即止,不可过量。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从也视为违礼。古人喝酒,每宴每席毕设“酒管”,以正其序。
李白饮酒可以“诗如泉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等千古名句都是在饮酒的时候作的。曹植、陶潜 阮籍、李商隐 、刘玲等等无不一个个都是酒鬼,同时又是了不起的诗人。酒在文人心中嫣然成为了灵感的催化剂。不可说喝酒不重要!
英雄和政客喝酒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宋太祖是靠部下拥举,“黄袍加身”坐上皇帝的。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后,担心部下几个大将会以同样“黄袍加身”的方式反叛自己。思来想去,决定“鸿门宴”请各位大将,罢其兵权。好在各位大将识时务,看出赵匡胤的心思,个个举杯敬酒,要求解甲归田,颐养天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可以化解一场潜在的对抗和血腥的杀戮。不可说喝酒不重要!
鸿门宴上项羽欲杀刘邦。正在项庄和项伯舞剑对峙,在这危急关头,这时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席上,怒目瞪着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左右问之才知道是刘邦的参乘(类似警卫长)。项羽便赐之卮酒,樊哙一饮而尽。项羽随后给了一只未煮熟的猪前腿给他,樊哙将其放在盾牌上用剑切着吃了。项羽又问能否再饮,樊哙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随后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刘邦这才借以上厕所知名,溜之大吉。樊哙这两杯酒和一条半熟的猪腿,救了刘邦一命,才有大汉422年的基业。不可说喝酒不重要!
喝酒可以“亡国”,可以“诗百篇”,可以“建立江山”,演变到现在就是喝酒可以“出单子”可以“升官”可以“发财”可以“财源亨通”可以这,可以那。“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革命完了就是请客吃饭,而吃饭,酒是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