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却只能在破旧的酒馆里,和不耐烦的小朋友讨论“茴”字的四种写法?而有的人苦读了一年,就能拉风地佩六国相印?
为什么有的人读到了硕士、博士,仍然满脑子浆糊,谋生都困难?而有的人只靠兜售读书心得,就鼓捣出了估值几亿的公司?
为什么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博古通今的老头,絮絮叨叨又活灵活现地说着各种典故掌故,让你佩服又感伤,这人是怎么逐渐被筛到社会的底层,再底层的?而有的人,比如近年来越来越热的王阳明老先生,没人没钱没武器,是怎么仅靠才学就忽悠起了一支军队,完成了平叛这种超级复杂功业的?
阅读有用么?没用么?
答曰:不是阅读就有用,真正有用的,是有效阅读。即通过阅读习得做事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整合自己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有效阅读,才能提高智商、情商和幸福力。
对小朋友来说,道理是一样的,甚至更重要。
当前,年轻父母们已经普遍接受了让孩子阅读的理念。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一个精当的比喻:喜欢阅读的孩子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教育专家朱永新用阅读把孩子分成了4种类型,最好的是既爱教科书又爱课外书的孩子,定性为发展潜力巨大,因为前者关乎成绩,后者关乎未来潜力。
但是小朋友的阅读,也不是开卷有益的。《查理九世》、《爆笑校园》、《植物大战僵尸》就像薯片,吃再多也不会长个子。四书五经等所谓国学经典就像坚果,拿它们当主食,会消化不良的。教科书是挺好的主食,可惜现在孩子饭量已经很大了,给孩子的还是稀得不得了的粥,他们喝了一碗又一碗,肚子胀得要爆炸了,胃里还空空的。那么水果蔬菜在哪里?就要靠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课外书了。
好吧,道理讲完了,我们上方法论。如何做到有效阅读:
1、打开和折叠:关于阅读内容
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应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扩大阅读范围。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错了。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期,其中0-1岁是人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没有之一。
对小婴儿来说,量子物理和吃苹果一样有趣,法语和奶奶的家乡话一样优美动人。有个闺蜜的女儿,从小爸爸讲英文,妈妈讲中文,去托儿所后老师讲法文,小姑娘很自然地能听懂三种语言。。。扎克伯格给婴儿读《宝宝的量子物理》,是很自然的事情好不好。。。
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开始广泛地接触这个世界最丰富美好绚丽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去阅读故事、科学、艺术……用阅读把世界充分打开。举一反三是最聪明的学习,但是只有广泛阅读,才有举一反三的材料啊。
长大后,也要保持一定的阅读宽度,才能有足够的视野。在这个坐井观天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的时代,在这个文、史、哲、心理学、经济学、科学完全打通了的时代,没有广泛阅读,就无法感知新事物,无法把握社会趋势,也无法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合作。
所谓折叠,则是指幼儿阅读的材料,应该包含多层面的价值。比如,一个故事绘本,故事的有趣、绘画的精美、语言的精准、逻辑的自洽、印刷的安全、价值观的恰当,都是你要衡量的因素。
读书,也是有时间成本的,多读一本烂书,就相当于少读了一本好书。
2、喝果汁和吃甘蔗:关于阅读方法
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
泛读就像喝果汁,还是混合口味的。不要问小朋友问题,就让他单纯地享受阅读的快乐,不知不觉,多种营养都喝下去了。大部分的书,尤其是小说,都可以这样读。某小孩5岁的时候就一口气读完了几万字的《小鹿斑比》了,很多字不认识啊,但他读得很嗨,也能感受到书里的情感,就可以了。
精读就像吃甘蔗,要反复嚼,把每一滴汁子都嚼出来。上小学后,小朋友可以逐渐学习这种方法了。好用的精读方法比如思维导图,用关联图的形式穷尽一本书的知识点,并且无限延伸下去,这种方法读科普书非常好。再比如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读一遍只研究一类问题,他读《汉书》,第一遍只专注于里面治理国家的方法,第二遍只研究里面的兵法,第三遍只看里面的人物……对于一些经典作品,这种方法很有效。
随着年龄的增长,泛读和精读的比例也应该不断调整。对成年人的精进来说,大部分书都应该是精读的书吧。小朋友到小学毕业的时候,这个比例是不是也应该到5:5呢?
3、顺应和驯化:关于知识体系
有人说,如果没有知识积淀,行万里路,也只是邮差而已。读书也一样,如果没有知行合一的知识体系,读再多书,也只是鹦鹉学舌而已。
小朋友要逐渐学会驯化知识。驯化知识没有捷径,只有积累,积累材料、积累思考、积累感性经验、积累刻意练习,积累失败、积累成功,才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后在漫长的人生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从而不断增长知识、完善性格、打磨观念、练习技巧、熬过瓶颈、坚持精进,形成完整的有效阅读:读书、阅世、览人心。
阅读要有用,当如是。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