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下午,我带着儿子来尉氏县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参观。该馆坐落在尉氏县城西南的蓬池湖畔,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那里绿树红花,碧波荡漾,游人不少。因为是星期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参观游玩。这里景色宜人,清静优雅,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漫步,观赏湖光春色,心旷神怡,十分惬意。小孩子跑来跳去,欢喜雀跃,看那花花草草,看那湖水澄沏,小鱼游动。
留恋风景之余,我看重的是纪念馆的文化气息。这里毕竟是蔡邕蔡文姬父女纪念馆,汉文化观光园。
蔡邕、蔡文姬父女,祖籍尉氏县蔡庄人,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的文学家,诗人。他们是我们尉氏县的骄傲,更是我的骄傲!因为,我就是尉氏县蔡庄人,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同乡。尉氏县委、县政府在县城西南蓬池湖畔建立蔡邕蔡文姬纪念馆,我是一百个赞成。这里风景好,又临县城,可以使更多人了解我们家乡的名人。
尉氏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战国时,尉氏属梁地,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汉承秦制,尉氏属陈留郡。后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尉氏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先秦至今,产生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除了蔡邕蔡文姬父女,还有助秦王统一全国官至太尉的尉缭,“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位列“竹林七贤”的名士阮籍、阮咸,官居相位的刘仁轨,大唐高僧神秀,“南秋北刘”的辛亥革命志士,“帼国英雄”刘青霞,革命烈士石文卓、黄樵松等。他们一个个如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闪光。
尉氏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中,名气最大,最杰出,最具文学才华的,就是我的同乡,蔡邕和蔡文姬父女。
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喈,尉氏蔡庄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书法家。蔡邕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鼓琴、篆刻。蔡邕年轻时,以读经为之兼授徒,写作。为了专心致志做学问,曾辞过陈留郡的辟请,还拒绝了朝庭的征用。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学问,终于成为有名的儒士。他治学成果丰硕,还教出了阮瑀、路粹等有成就的学生。
据史料可考,比蔡邕小二十二岁的曹操,当时曾受到蔡的赏识和举荐,后来二人志趣相投,成为至交。曹丕在叙述其父与蔡邕的关系时,称“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这应非虚言。
灵帝时,蔡邕官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史料记载蔡邕有“叹卓之事”,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着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着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着作也多有收录。
蔡邕善书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他写的“熹平石经”是国藏的魂宝,碑始之时,观瞻者、摩写者,每日车乘千余辆,堵塞街巷。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体”。
东汉后期,蔡邕学高名重,才华卓著,又好奖掖后进,尤其晚年时期,赫然一代文坛宗主,影响巨大。
可惜那计杀董卓的王允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听不进有识大臣的劝阻,毅然决然杀巨儒而不顾。他后来追悔莫及,已为时已晚矣!不久自己也被董卓部下所杀。
悲剧还在继续,蔡邕之死,蔡家分崩离析,导致他的女儿蔡文姬流离失所,无所归依。(持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