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今家长,禁交友”
在论坛上经常看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爱和“坏小孩”玩,家长费尽口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常见错误做法:一刀切。
对孩子颁布圣旨一道:
令汝今日起与调皮鬼王小明割袍断义,上下学不准同行,课上不许私语,课间不可同戏,如有违反,一顿爆捶,钦此。
能言善辩的孩子可能会争辩几句凭什么,内向的孩子委屈地掉眼泪,但无论他们外在如何表现,内心一定是:抗旨不从。反正你又不能在他身上放个监视器,任你说破嘴皮,他和王小明还会继续欢乐地玩耍,而且心中还多了一股莫名的“仗义豪情”。
“阳奉阴违”还算是好的,还有一种情况叫“自我责备”。孩子不得已和王小明断交,但他认为王小明哪里“坏”,反而,在他心里王小明是一个很有趣,曾经帮助过他(借给他一块橡皮),体育特别优秀(追逐打闹第一名)的朋友。自己无缘无故地“抛弃”了朋友,让他内心世界很难平衡。
更可怕的是“愈演愈烈”,这常见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坏朋友”戴上了“家长禁止”光环,反而看起来更有吸引力。于是公然与家长作对,选择与朋友一个战壕,自此之后,不仅是交友问题,任何家长提出的要求,都因反叛心理而被杀的落花流水。
让孩子远离“坏朋友”,家长的确是为了孩子好,有“慈爱”之心并不稀奇,想要管好孩子,你还要一点“套路”。
第一步假装理解
成人眼中的“坏孩子”标准,在孩子的世界并不通行。请你先放下自己的理论,听听孩子的想法。
你可以这样问:听说王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你最喜欢他什么呀?(注意语气要友好)
接下来你可能会听到很多“惊世骇俗”之语,比如王小明能把钢笔顶到头上保持一分钟,上次王小明帮他一起骂了一个总欺负他的同学,王小明不怕挨老师批评······我希望你听着听着,能从“假装”的状态转移成一丝丝真的理解。
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善恶不辨,他喜欢的这些优点,放到成人世界里可以用“身怀绝技”、“两肋插刀”、“个性十足”形容。
有了理解做铺垫,接下来你的焦虑的心情将会大大缓解,实施第二步时就不会“用力过猛”。
第二步狸猫换太子
想让孩子进了超市对零食提不起兴趣,那就先在家里让他吃顿满意的饱饭。
同理,想削弱“坏孩子”对他的影响,最直接的方法是:鼓励孩子交往更多的朋友。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小区里,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想要最大程度地避免被欺凌,就是保持有“朋友”的状态。所以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家长的最初的“梦想”,还能锻炼他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最长远的办法是:培养一项个人兴趣。跑步、滑冰、绘画、音乐、舞蹈、航模······安排孩子在课余和假日多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情,淡化孩子对不良活动的印象。
第三步盔甲护身
无论家长再努力,孩子也不可能在“无菌”的环境里成长。今天你可以说是“坏小孩”带着他调皮,明天,当他走出你的保护范围,面对种种诱惑,又该如何选择?
王小明是有很多优点,但是孩子和他日日相处,肯定也会看到他的缺点。当孩子的情绪不那么敏感时,试着引导孩子说出这些缺点,可能有骂脏话,不写作业,打人等等。孩子如果能清楚地知道这些行为“不好”,那么他自然会在这些行为出现时本能地反感,而不是模仿。
让孩子拥有丰富的交际圈,在家长适当的引导下,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给自己穿上盔甲,才是最终解决方案。
再说“坏孩子”
写这些字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愧疚和不安的。
你见过那种嘴里不干不净骂人,浑身脏兮兮,动不动就推人一把的小孩吧?
本能的,会讨厌他们吧?
但是,如果我们都用厌恶的眼神去看他,都让自己家的孩子远离他,那这个小孩,该去和谁玩呢?他的童年记忆里又会留下哪些伤痕呢?
“恶治”不如“善治”,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带回家一个“坏小孩”,你可以给他洗洗手洗洗脸,教他乖一点,他如果行为乖张,你也可以批评他。
但是,请你别用打量妖怪的眼神上下扫视他,别再暗地里安排你的孩子赶他出去。
我们不是圣人,能用爱关照每一个角落,但是当你的孩子把他领到你面前时,算是缘分也好,命运也罢,请你多些宽容,多些微笑。